《洛麗塔》 :虛榮、殘忍,卻讓自己看上去很“感人”

“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br>

生命之光? 欲念之火

《洛麗塔》改編自納博科夫的同名小說。97版電影譯作為“一樹梨花壓海棠”,這名字取自蘇軾的一首詩。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

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蘇軾的好友張先在80歲時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東坡先生便作了此詩調侃張先。“梨花壓海棠”意指“老夫少妻”,但用在這里,我認為并不能完整地概括影片內容,也與影片主旨相去甚遠?!奥妍愃笔且环N意象,意象的背后暗藏的是亨伯特內心的欲念。

1955年,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出版,書中描繪的戀童、亂倫、情色,使得作品一面世便備受爭議。納博科夫解釋說,他的創作靈感來自于一只猴子的新聞,并強調作品并不帶有道德說教。但外界的批判與爭論反而使作品的影響力愈來愈大。

影片與原著都是以亨伯特的視角展開,單方面的獨白必然是片面、不完整的,這種缺位可以使我們很容易看到亨伯特的內心世界,卻難以去窺視洛麗塔的心理活動?!靶e奪主”的反差讓我們陷入了一種錯覺:亨伯特的虛榮與殘忍,看上去卻有點“感人”。

“感人”只適用于洛麗塔,但即便是適用也顯然是從來沒有成功的。洛麗塔隨奎迪而去對故事的結局無足輕重,從花園里的一瞥,悲慘的結局就已經無可挽回。亨伯特強烈的控制欲、占有欲與洛麗塔的叛逆、追求自由、刺激,這之間原本就相互對立。

這種對立并非此消彼長,被壓制的欲望反而變得無所顧忌。亨伯特為滿足自己的欲念不惜背離自己的意愿,他與夏洛特結婚顯然是為了這一點。在結婚這件事上作品也努力去讓我們看到亨伯特本質上的卑鄙與齷齪。

影片中有這么一段,“在我們結婚后的頭六周,我成功地逃脫了大部分的丈夫的職責。整個七月,我一直給夏洛特各種不同的安眠藥,她很開心地吞下它們”。亨伯特把自己對夏洛特的厭惡全寫在了日記里。

夏洛特的離世可以說是亨伯特一手造成的,但這并沒有讓亨伯特陷入不安與自責,或者說罪惡感只存在那一瞬間。亨伯特也一直清楚他與洛麗塔在一起是罪惡的,但他真的有罪惡感嗎,卻不見得,這種罪惡感顯然已經被欲望壓制。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p>

初戀安娜離世的打擊凍結了亨伯特的情感,亨伯特一直在尋找她,這是亨伯特的戀童情結。洛麗塔無疑是一位性感的少女,但我認為,“少女”和“性感”不足以徹底打開亨伯特的欲望,畢竟亨伯特不是奎迪式的人物。安娜與洛麗塔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

用“勾引”一次去形容洛麗塔,我是極不認同的。一個十二歲的少女又懂得什么呢,盡管她是早熟的,洛麗塔是介于天真單純與情欲放縱的兩者之間。洛麗塔缺失父愛,她接近亨伯特更側重于是一種天然本能地尋求中年男子庇護的情感。

洛麗塔對情欲的態度是由好奇到厭惡的一個過程,厭惡的態度在影片后期更為突出。這種態度讓洛麗塔與亨伯特的關系看起來像是一場交易,洛麗塔暗中攢錢試圖脫離亨伯特的控制,這是亨伯特不能容忍的。在控制力這一點上,亨伯特顯的十分無力且局促。

除去物質方面,我在亨伯特身上看不到任何讓洛麗塔留戀的地方。哀求與退讓無法禁錮洛麗塔自身的叛逆。亨伯特總是充滿擔憂地看著他的性感少女,明知她要逃走卻只能徒勞地做一些無用的努力。

亨伯特不顧一切地想把她留在身邊,但監視和管制只能加速洛麗塔的離去,而他又不得不這樣做。亨伯特沒有從洛麗塔身上得到一絲幸福與安心,相反,從見到洛麗塔的第一面起亨伯特就已經陷入了無盡的焦慮與不安。

當兩人的矛盾達到高潮??系脑俣瘸霈F也就順理成章了,這似乎是一種必然。我想,“離開”對于洛麗塔來講是一件好事,即便生活拮據,即便褪色枯萎。

洛麗塔,是亨伯特的生命之光,欲念之火。“光”是亨伯特活下去的希望,“火”是走向滅亡的根源。亨伯特狼狽地掙扎于自己的欲念之中,多愁善感又氣急敗壞。他的愛是真摯的,但這份愛又太過瘋狂,傷害了夏洛特,傷害了洛麗塔,也傷害了他自己。

只是一場交易

影片對于洛麗塔的塑造無疑是成功的,斯萬的表演天賦為“洛麗塔”的意象賦予了不朽的具象。即使身處銀幕之外,也很容易被她吸引。前面我所說用“勾引”一詞去形容洛麗塔是極其不恰當的。

洛麗塔性感美麗,顯然她也十分清楚自己身上無時不刻散發出來的誘惑力。她深諳如何去運用這種誘惑力來獲取自己想要的。洛麗塔能夠洞悉亨伯特內心的欲念,在這場“交易”中,洛麗塔似乎更“高明”一些。

“從這里到你那輛熟悉的舊車只有25步,跨過這25步,跟我在一起吧?!?

“你是說如果我跟你一起去汽車旅館,你就會給我點錢?!?/p>

“不,我是說離開這里跟我一起生活,一起死去,和我一起做任何事。如果你拒絕,你仍然能夠拿到這些錢?!?/p>

影片到這里,亨伯特的愛已經突破了倫理道德限制,我很相信亨伯特的愛是真摯的,這也符合原著的主旨。亨伯特愿意去忘記一切,只要洛麗塔能跟他走。但洛麗塔只是迫不及待地打開信封開心地數錢,她從來沒有想過要去走進亨伯特內心,她想要的只有錢和自由。

這徹底擊碎了亨伯特的幻想,洛麗塔曾經離他那么近,卻從來沒有屬于過他。亨伯特心灰意冷,成了一具沒有靈魂的行尸,在亨伯特心中最美的時光是他們開車游歷整個美國去追逐落日與黃昏的日子。亨伯特的愛如此瘋狂,幾乎已經讓我忘掉了這份愛的道德與否。

“我望著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愛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樣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樣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萬般柔情,便涌上心頭?!?/p>

納博科夫說,“亨伯特是一個虛榮、殘忍的壞蛋,卻讓自己看上去很“感人”。你可以“貶低”一個傳記人物,但不可能貶低一個幻想出來的人物”。

這部影片的色調是明艷安靜的,氛圍卻充滿著躁動不安。影片很多鏡頭細節包含了性的隱喻。這樣一個貫徹了倫理道德、鋪滿了情欲糾纏的影片如果處理不好根本是無法上映的,相對于原著來講,電影中亨伯特的形象已經進行了相當程度的“美化”。

納博科夫深刻描繪主角亨伯特這個戀童癖者內心世界,并不是讓人去理解他,而是為了讓人看出他的丑惡和有罪。在感動過后,我仍然認為這才是影片和原著的基調,這也是影片的藝術價值。

“道德”與“美感”往往不能兼得,追求道德極致的完整,則變成了說教,失去了美感,更甚者,什么都沒有得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