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昨天看到屈原圍觀吃瓜群眾過端午節的劇情時,彈幕一片罵聲:“我歷史體育老師教的?端午節不是屈原死后用來紀念他的嗎?”
“屈原過端午節,聽聽就很詭異。”“是我瞎了還是編劇腦殘了,屈原在過端午節?”于是抱著好奇的態度,我百度了一番。一看嚇一跳,編劇還真沒有腦殘。
百度告訴我: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演變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春秋之前?這么說,在屈原死之前就真的已經有了端午節?
不僅如此,更有說法是,對于諸“屈原紀念說”,學術界大都認為是后世牽強附會之辭,難以置信。
聞一多認為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才出現的,而端午節很早以前便已存在。
驚嚇不止一點,因為我們的學者胡適先生甚至還質疑過屈原存在這一說法的真實性。
“胡適一直懷疑是否真的有屈原這么一個人,因為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之前,史書上沒有關于屈原的記載。
在司馬遷之前至戰國屈原所在時期這段時間里對屈原的記載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才首次出現,如果歷史上真的有屈原這么一個厲害的人物,史書上不該空缺的,司馬遷有可能只是道聽途說寫了《屈原列傳》。
同時,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獻,而南朝離屈原跳江自盡間隔了七百多年。
另外,在《荊楚歲時記》記述中,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的時間是公元前278年前后,愛國地點和目標是楚國,當時秦國負責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
且不討論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屈原這么一個人,如果屈原真愛國那可上前線英勇殺敵去,跑到江邊去進行“愛國自殺”,這種愛國方法特另類。
假如屈原真的愛國,那他愛的只是他的楚國,此后東亞大陸的這塊土地上出現了很多個國家,祖國也換了一次又一次。
屬于當時楚國的后裔吃粽子紀念屈原是有道理的,但是當時的秦、齊、燕、趙、魏、韓這六個外國的后裔,吃粽子紀念屈原屬于莫名其妙了。
而且據考,許多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也與屈原毫無關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記載出自許慎的《說文解字》,食粽子習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5
這樣一來,有人跟我一樣疑問了,如果不存在屈原這個人,那么《離騷》是誰寫的?別說,還真有人作出了解答:“離騷的作者據考證是淮南王劉安。
以下為其參考內容:
受廖季平、胡適影響,上世紀30年代出現不少持“屈原否定論”觀點的學者,如何天行、丁迪豪、衛聚賢等。
1938年,何天行的《楚辭新考》否認了《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否定屈原存在。
何認為:一,屈原是《楚辭》編者劉向或劉歆虛構出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作者是劉向或劉歆;二,賈誼《吊屈原賦》、淮南小山《招隱士》、東方朔《七諫》等涉及屈原的作品都是西漢末年的偽托;三,《離騷》作者是淮南王劉安。
丁迪豪主要圍繞《離騷》作者展開論述,他認為《離騷》創作年代約在漢武帝太初元年或稍后,作者為漢代楚地人。
上世紀50年代初,著名文學史家朱東潤連發四篇文章,再一次就屈原及其作品提出不同看法。朱認為,《離騷》有兩種文本,一為劉安創作,一為屈原所作。現存《離騷》作者是淮南王劉安;《天問》很可能是戰國時楚人的作品,但不是屈原的。
以上言論是否可信我們也無法深究,權當增長見識,屈原作為偉大愛國詩人、政治家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也已經得到了全世界范圍內的認可,成為中國文化象征之一,所以我們還是應該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