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每天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逆襲,現在的人無一例外的想要出名,這也無可厚非,在人才濟濟的社會,只有有機會出名了,財富名利就會隨之而來。但通常的選擇都是從平凡走向成名,而我今天想說的這個人,我認為他真正做到了從平凡走向不平凡。但他的選擇在世俗人的眼里,是不被理解和接受的,但從人類的精神境界來看,確是大愛。
如果周圍的人毫無理性的向你發難,
你仍能鎮定自若,保持冷靜;
如果眾人對你心存猜忌都懷疑你,
你仍能堅信自己,讓所有的懷疑動搖;
如果你要等待,不要因此厭煩,
?為人所騙,不要因此騙人,
為人所恨,不要因此抱恨,
不要太樂觀,不要自以為是;
......
如果你跟村夫交談而不離謙恭之態,
和王侯散步而不露諂媚之顏;
如果他人的愛憎左右不了你的正氣;?
如果你與任何人為伍都能卓然獨立,?
那么你的修養就會如天地般博大;
而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漢了。
這是董卿主持的《朗讀者》中郭小平選擇朗讀的拉迪亞德·吉卜林的《如果》,送個他的 33個孩子,希望他們能平安幸福,將來能有一個好的生活。
2004年,當時在市第三人民醫院擔任院長的郭小平看到4名住院診治的艾滋病患兒不能去學校接受文化教育,便專門騰出一間病房,擺上桌椅,和同事一起辦起了“愛心小課堂”。后來,在這里上學的艾滋病患兒越來越多。在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支持下,2006年9月1日,郭小平建立了全國首家專門收治艾滋病患兒的全日制學校紅絲帶學校,為艾滋病患兒建起一個家,讓他們能夠安心治療和學習,學生在校的吃、住、穿、醫療等費用都由學校無償負擔。2011年12月1日,市紅絲帶學校正式納入國民教育系列,這也是國內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兒學校,目前共有學生33人。作為這所學校的校長,這十幾年來,郭小平一直在艱難中努力堅持,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隨著社會進步,艾滋病患兒可以到正常的學校去上學。
他從醫院辭職,醫院可能不差他這個院長;所以家人朋友因為他的決定而與他疏遠,他也能理解,可能家里不差他這個人;但在這個大家庭里,如果沒有他,這些孩子們可能無處可去,無書可讀。舍小我,成就大家,這是他的境界。
“一開始董卿好幾次邀請你參加節目,你都拒絕了,是為啥呢?”記者問。郭小平解釋,一是因為學校的事情比較忙,孩子們離不開他;二是因為在接受主持人訪談時,可能會揭開往日的“傷疤”,有些傷感的故事不想再去提及。郭小平說,后來又決定去錄節目,是因為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今年學校將有16個學生要參加高考,他希望通過節目,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艾滋病感染者,讓大家都參與到預防艾滋、反對歧視的隊伍當中來。將來這些學生走進大學校園,邁入社會以后,更多的人能包容和減少對他們的歧視。多么簡單的愿望,為這一愿望的實現,他付出多少,沒有經歷過的人不會知道,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這條路走得多艱難。
當孩子們熱淚盈眶,發自內心的對郭小平說道:“謝謝你讓我們在這里生活了十幾年,讓我們有機會學習,你一定要注意身體,如果你跨了,家里的頂梁柱就垮了,這個家就垮了。請你允許我們叫你一聲爸爸。”
聽到這樣的話語,再也壓抑不住的眼淚流了下來,他說:“在這個社會上,好多人不差錢,好多人不差權利,但能得到這種滿足的人不多。”這是他對自己選擇最大的滿足。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如果”我們能正視成功前的種種困難,勇于接受挑戰;失敗了,不畏懼,重頭再來,何愁成功不光顧你,世界不屬于你呢?
愿這個社會,人們關注的不僅僅是金錢和名利,希望更多地人能關注弱勢群體,如果你不能為他們做什么,請你保持沉默,不要惡語中傷就好。即便僅僅是沉默不語,也能讓“一些人”感到溫暖。從你我做起,讓社會充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