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感恩節。本來覺得一個西方的節日沒什么可過的,但是朋友圈都在說感謝的話,讓我覺得節日也可以不分東西,只要能讓人有所收獲就好。比如學會感恩、感謝。
今年一月份,正式進入了“簡書”,寫了37篇文章,53876字,被215人關注,獲得了812個喜歡。這些數字相較于那些簡書上的牛人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但是對于我來說卻是意義重大。
自從簡書開始有了“打賞”功能,我的幾篇文章也零零散散收到了一些賞錢。每次看到通知,我都有種誠惶誠恐的感覺,自己何德何能因為寫的一些不怎么精彩的文字,而獲得大家金錢上的支持呢?我還算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我知道自己的水平還很低,覺得自己應該成為不了那種靠文字謀生的人。這些打賞的讀者卻讓我覺得我的字也有人看,也有人在認同。
前一陣寫了一篇關于電影《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的觀后感,里面提到了我聽到安東尼父母說“別不舍得吃,在外照顧好自己”的話瞬間淚奔。是大概半夜分享到了朋友圈,早上醒來一看,一位在澳洲留學的初中同學回復說被我的那句話戳中淚點。我當時很震驚,也很感動。
我寫爸爸的那篇文章,似乎喚起了許多人對于自己父親的回憶。父母性格千萬種,但最相同的就是,他們是愛我們的。分享到朋友圈之后,爸爸說:
“是啊,我看著乖孩子們也長大了,但是我不希望他們長大。那樣他們會離開我們的。”
姑姑評論說:
“你把我的眼淚都看掉下來了。”
原來啊,這就是文字的力量,有的文字也許很簡單、很直白,但只要是發自真心的、走心的。就會被感同身受的人看到,并且感動到吧。這也是我一直有空就寫寫的一個原因。不僅是為了記錄生活所看、所感,還有一種尋找志同道合人的期冀吧。
如今的簡書,已經不再像我剛進來的那會的簡書了,多了許多植入廣告,多了許多特別干的干貨,自己開的兩個專題每天都有人來投稿,有的寫得挺好的,有的一看就是剛來,還在試驗階段,寫得多像是自己日記本里的日記。對于想要拒絕的文章,一般會寫一兩句拒絕的理由,對于通過的但是沒什么閱讀量的,我會認真讀一下,然后給個“喜歡”。
因為我被拒絕過,看到拒絕兩個字的心情我是知道的。有的人不是為了得到什么,日記寫完了直接投稿,過不過的無所謂。有的人是很用心的記錄下了自己的生活和感想,投稿也許是想要獲得一種認同感。有時候看自己寫的文章閱讀量少得可憐,沒人“喜歡”,會陷入一種自我否定之中,覺得自己寫的真爛,為什么還要繼續呢?
有的執著的人,會鍥而不舍的寫、投,也有的可能會逐漸熄滅寫作的心。有人會說,寫作更多的應該是自己心理的梳理和投射,沒必要太在意外人的看法,甚至不用care是否有人看有人贊。但是,既然選擇在互聯網上發布自己的文章,就會有一種有人看、有人贊的企圖吧,不然大可在日記本上一筆一劃的寫下來。當然,覺得在網上寫文章、保存很方便也是一個原因。
我覺得人生來就是要融入這個社會的,是個群體動物,很少有人能完全脫離群體而獨自存在,然后在這個群體中,就會需要一種認同感、支持感。我是一個“膚淺”的人,當我花費一兩個小時寫出來的一點東西有人會安靜的看完,甚至能評論一番、和我討論一番,會讓我覺得自己的寫作是有意義的,我就會有一種繼續寫下去的動力。無論你是否同意我的這種想法,但這真的是我最真的心聲。我沒法高尚地做到沒人看還能寫不停。當然,我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十個人、一百個人看,也就夠了。我不貪心,也不敢貪心。
那天上課,有人向一位出過幾本書的老師提問:為什么能堅持寫作。老師引用了木心先生的一句話:“一字一句地救出自己。”說得多好。我想,只要是寫過東西的人都能體會到這種感覺吧,可能深淺程度不同,可能沒法言語出來,但是一定體會到過。
為什么寫?為了讓情緒有個出口,所以寫;為了讓思緒更加清晰,所以寫;為了日后可以重新品味當年的自己,所以寫;為了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所以寫;為了能溫暖更多人,所以寫。
在學校很多時候都是晚上寫,宿舍人聊著玩著,我帶上耳機,一邊聽著歌,一遍寫。寫的時候是一種很投入的狀態,就是覺得旁人的什么都干擾不了我。一般也會一口氣寫完,因為有的東西留到第二天就“不好吃”了。那種心無旁騖的感覺,那種寫完了酣暢淋漓的感覺,很舒服,就像完成了一件很大很大的事情一樣,就像小朋友得到了心愛的玩具一樣開心,就像辛辛苦苦做了一桌子大餐被來客吃得精光還連連稱贊的那種感覺。
所以,謝謝所有那些閱讀過我文章的人。
謝謝那些“喜歡”過我文章的人。
謝謝那些愿意花哪怕幾秒鐘時間評論或者和我爭論的人。
謝謝那些說被我文章感動到的人。
謝謝你們。
我還不配說“謝謝你們,因為你們才有了今天的我。”因為我不是什么大人物、大家,我只是簡書里千千萬萬個寫文章朋友的其中之一。但是,真的覺得“有你們才有了今天的我”。你們的一次動作給了我莫大的支持。
因為你們,我才繼續寫了這么多(其實也不算多)的字,我才更好地體會到了寫作的快樂和幸福,我才會花費更多專門的時間安靜地碼點字。
在簡書的這一路,真的,感謝有你。
還好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