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ONE
——你為什么單身?
——沒等到合適的。
這句話成為眾多單身狗安慰自己、敷衍別人的慣用語,說的次數多了,在防止別人進一步詢問你感情狀態的同時,自己也逐漸深信這套說辭。是啊,我在等一個合適的人。我化成了望夫石,依然等不來合適的人。
那么,怎樣才算你口中所說的合適的人呢?
你要求他活兒好,又希望他不粘人。你要求她貌美如花,又希望她能賺錢養家。你要求他在職場風生水起,又希望他能時刻顧家。你要求她完美無缺,又希望她能包容你所有的缺點。
你有那么多要求,你要找的根本不是合適的人,而是完美的人。
當然,這里所說的完美的人并非要求對方十全十美,而是能夠時刻滿足你對配偶的幻想,盡管這出于你的欲望和需求。以自己的需求為標準,貪婪地苛求對方滿足你的欲望,要求對方契合你的需要。只有這樣,你才找到了最適合的另一半。
所謂合適的人,實際指的是完美的人,只不過替換成一個稍微溫和的形容詞,顯得自己的欲望不那么赤裸裸。
另外,合適是一個偽概念。你可能一輩子也遇不到合適的人,因為合適的標準永遠在變化,你最多能找到此時此刻、現階段最為合適的另一半。
我喜歡街邊的各色小吃,他卻滿臉嫌棄。他喜歡看懸疑片,我卻常常摸不著頭腦。我喜歡養花做糕點,他更喜歡打游戲。不過,這些都沒有關系。我們愿意花時間、花精力去磨合,逐漸成為對方更合適的人。
合適不是要我們完美契合,就像螺絲和螺母完全配套,而是,我們珍惜我們合適的部分,包容我們不合適的部分,讓這個二人世界持續性地有機運轉。通過我們雙方不斷地磨合,達到欲望和需求的動態平衡。
PART TWO
很多的情侶分分合合,從認識到決定在一起的速度快到令人咂舌,讓人覺得他們對待感情如同游戲一般,太過草率又缺乏真誠。
如果你非要說愛情來得絲毫沒有道理,我相信。星光下的回眸一笑,解題時的抓耳撓腮,職場上的指點江山,都足以成為你愛一個人的粗糙理由。
可是,分手的理由卻荒誕得似乎一個玩笑——你不合適。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不再以愛或是不愛衡量對方,反而揪住是否合適作為感情的評判標準。我喜歡你,但我們不合適,那么我們分手吧。
合適是一個偽概念。從某種程度上,“我要和你分手,因為你不合適”和“我愛你因為我愛你”一樣,理由不清晰甚至不夠充分,卻在你的內心扎了根。
你成了安徒生筆下的公主,即便睡在墊有二十床被褥和鴨絨,也依然能感受到一粒豌豆。對方成了那一粒豌豆,成了你睡不踏實的障礙。直到雙方分手才得以解脫。因為,你的內心萌生出一種執念,這個世界上必定有一個人與我最為契合,我們會是彼此最合適的伴侶。我要等他,因為他也在等我。
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你不停地稱贊對方,向自己證明對方多么值得愛,你的選擇如此完美。當你不愛一個人的時候,你不停地挑剔對方,向自己證明對方多么不合適,再和他多待一秒都是浪費生命。
分手的時候稱對方多么得不合適,感覺像是在打自己的臉,因為前不久選擇和對方在一起的也是你。
PART THREE
1991年5月的一天,還處于單身狀態的鐵凝冒雨去看望冰心。
“你不要找,你要等。”90歲的冰心老人這樣囑托鐵凝。
最后,50歲的鐵凝等到了華生,用了幾乎全部生命才等來她的愛情,守得愛情花開日。
這則故事讓人唏噓不已,冰心教導我們,寧可等不到愛情,也不要湊合將就,等待愛情本身就是件美妙的事情。
對此,好友A卻嗤之以鼻。她怏怏地說:“該來的時候就會來,我就是信了這句話,才單身至今。”
“你不要找,你要等”這句話本身說得沒錯,只不過,好友A認為還欠缺后半部分“該出手時,就出手。”
對另一個人心動的瞬間確實存在,但“最合適的人”卻不見得存在。合適具有相對性,你最多找到此時此刻最適合你的人。試想一下,你并非一成不變,你對合適的定義和標準也在波動,又怎么能奢求找到最合適的另一半呢?
有一場熱門Ted演講,中文名是《20歲光陰不再來》。主講人有這樣一個比喻:游戲的規則是所有人跟隨音樂轉圈游戲,當音樂停止的時所有人要盡快找到座椅坐下。比較特殊的是,座椅的數量比游戲參與者人數少一個。
“20多歲的時候談戀愛就像玩搶椅子,每個人都在東奔西跑地娛樂。但是在30歲左右時音樂停止了,每個人都開始坐下。我不想只有我站著,所以有時候我想我嫁給我丈夫是因為他是我30歲時離我最近的椅子。”
主講人提出:經營婚姻的最佳時間是在你結婚之前,這就意味著積極選擇愛情。
有位前輩不僅職場順風順水,婚姻生活也經營得當,令人羨慕。有人請教她所謂的“馭夫之道”,她戲謔地說:“看準了對方,就下手。兩個人過日子,難免有波折有摩擦,更重要的是相互包容磨合。對方是我一手‘調教’出來的最合適的伴侶。”
找不到合適的人,這句話不應該成為你單身的原因,也不應該成為感情生活經營不當的借口。
你可能一輩子也遇不到最合適的人。趁你還年輕,務必把握時間,開始經營自己的感情生活。積極地主動選擇愛情,去磨合,讓彼此成為對方那個合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