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說,這是一個“個性為王”時代。
隨著鼓勵解放天性的聲音越發(fā)響亮,越來越多的人都想擁有自己的舞臺,越來越多的人都想成為萬人矚目的焦點。
放飛自我吧,世界就是你的!
隆重登場吧,輪到你show time!
在這種推崇個性張揚的氛圍之下,許多人們都在急切地想要告訴世界自己是誰。
但是,越是著急放飛自我,卻越容易迷失自我。
前段日子,一名女子打著“愛國”的旗號,在樂天天瑪特超市進行了一系列“捏碎方便面”、“拆開零食”、“打開飲料瓶喝完放回”的行為,并將整個過程錄成了視頻上傳至網(wǎng)上。視頻隨即獲得了超高的觀看,事件也一度上了各大網(wǎng)站的頭條,該名女子“火了”。
“真惡心,為了火什么都做得出來!”
“腦殘何其多,為紅不要臉!”
“抵制日貨、韓貨都不如抵制蠢貨!”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出名要趁早”、“個性就是競爭力”、“高調(diào)才會贏”等等的觀念,俘虜了許多人心,讓人們滿腦子都是“我一定要讓別人聽到我的聲音”、“我一定要讓別人注意到我的存在”的念頭,甚至讓一些人們因此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
高調(diào)對于人生真的如此重要嗎?
壹休想起了之前加入一個“愛漫畫”打卡群發(fā)生的事情。
當時有幾位零漫畫基礎的朋友想學習畫漫畫,為了互相督促,就開了一個打卡群。打卡群建立起來后,又吸引了更多對畫漫畫有興趣的人,于是漸漸地群里有了二十幾位伙伴。
一開始,大家都很踴躍地分享自己的動態(tài),買了什么型號的描線筆,買了什么樣的繪畫本,今天又構思了什么劇本,明天又打算畫多少草稿等等。
與此同時,大家的朋友圈都變得熱鬧了。今天a發(fā)一條自己又想出了什么人物,b發(fā)一條自己在畫畫的自拍,c發(fā)一條自己新入手的豪華填色工具,每個人看起來都非常積極。
一個星期過去了,大家依然興致勃勃,一個月過去了,有人開始力不從心,兩個月過去了,群里已經(jīng)很少有消息了。
過了大概四個月的時候,壹休發(fā)現(xiàn)那個打卡群已經(jīng)再也沒有出現(xiàn)在消息列表目光所及之處了。
有一天壹休無聊刷朋友圈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個人發(fā)了幾頁漫畫,人物特點分明,色彩熱烈奔放,一下就吸引住了壹休的目光。
“咦,這不就是當時打卡群里沉默的羔羊兄嗎?”
記得當初我們都很熱衷打卡的時候,有一位朋友基本沒怎么發(fā)言,只是偶爾分享一些他覺得好用的工具,因此我們都笑稱他為沉默的羔羊兄。
沒想到大家都放棄得七七八八的時候,他居然還在堅持。如果不是他這一條朋友圈,壹休根本就不知道他還在畫漫畫,而且還畫的頗有水準。
壹休帶著萬分佩服的心情點開了羔羊兄的頭像:“哇,想不到你還有在畫!你一直不出聲,我們都以為你最先放棄了。”
過了很久,羔羊兄終于回壹休了:“剛才在畫漫畫,沒看到信息,不好意思喔。”
“你畫得這么好看,居然不發(fā)上群!要是大家看到,肯定炸了。”
“哈哈,沒有完成的作品,我不習慣放出來啦。”
“你有寫腳本的嗎?當時我們在發(fā)腳本互相討論你怎么都不發(fā)上來?”.
“有啊,當時一想到滿腦子都是趕緊畫的念頭,怎么還有心思到處說。”
跟羔羊兄聊完天,想到了當初嘰嘰咋咋我們?nèi)姼矝],反而是一直沉默的羔羊兄堅持到了現(xiàn)在,壹休發(fā)現(xiàn),原來沉默真的是種可怕力量。
誰說高調(diào)才會贏?
低調(diào)的人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3】
有多少次,我們“間歇性努力癥”發(fā)作的時候,都忍不住發(fā)個朋友圈,到處告訴別人我們的想法有了怎樣的轉(zhuǎn)變,我們的明天向著怎樣的方向前進。
然而絕大部分的時間里,我們也僅僅停留在說說而已。
“現(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不想談戀愛,只想努力工作發(fā)大財了!”
可是,每天夜里你都玩著手機遲遲不肯睡覺,第二天總是行尸走肉般地回到公司,用一如既往的態(tài)度敷衍著工作。遇到有難度的工作就攤攤手扔給別人,沒難度的工作就草草了事。下班時間一到,立刻精神抖擻離開公司開啟各種happy時光。
“限量版nike跑鞋已入手,明天就開始跑步減肥了!”
可是,你突然發(fā)現(xiàn)今天吃飯吃得太飽不想跑了,于是你在心里默默發(fā)誓明天一定跑多幾圈。誰知道到了明天居然下雨又不適合跑步了,后天又約了朋友出去大吃一頓更沒時間跑了。
“我今年一定要拿下教師資格證,請大家監(jiān)督!”
可是,當你坐在桌子前面攤開書本,才發(fā)現(xiàn)電腦很好玩,電視很好看,最后連手機也特別有趣了。
那些信誓旦旦說要努力向上的想法,總是不知道在什么消失殆盡。
壹休曾經(jīng)看過一個理論:
大腦有一種自我欺騙的機制,當你告訴他人你的夢想時,大腦會有種你已經(jīng)完成它的幻覺。產(chǎn)生這種幻覺以后,你會有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滿足感,進而減少更努力為之奮斗的可能性。
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將一件事情說很多遍,大腦就會自動把那件事情當作是已經(jīng)完成的事情,從而造成一種“自我滿足”的錯覺,讓人漸漸沉溺在滿足之中,失去了當初的動力。
舉個例子,就比如壹休到處跟別人說“我一定要一個星期內(nèi)要看完10本書”“這10本書我絕對會看完的”,于是大腦就會不斷加深“我已經(jīng)在努力”的感受,當壹休看書看了一個小時,可能大腦就會發(fā)出“自我滿足”的錯誤信息:“我已經(jīng)看了很久的書了,先休息一下喝杯果汁吧”“今天做得不錯,剩下的就明天做吧”。
雖然不是說每一個一定都會從“說得太多”變成“做得太少”,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例的確數(shù)不勝數(shù)。
為什么那些“不起眼”的人,反而會更容易成功?
其實,當我們張牙舞爪地告訴全世界,我們要如何如何努力,怎樣怎樣奮斗達成我們的目標時,他們早已在不動聲色地默默開始行動了。
那些“不起眼”的人,總是先人一步,不糾結,不焦慮,在目標定下的那一刻,就開始邁步。
我們還在為自己有了奮斗的念頭感到沾沾自喜,他們已經(jīng)踏上了奮斗的征程,開始享受奮斗的樂趣了。
于是,開始的時候全世界都聽到了我們的夢想,但是最后,全世界只看到了那個不聲不響卻實現(xiàn)了夢想的人。
【4】
想證明自己的存在沒有錯,想展示自己的追求也沒有罪。
可惜的是,如果我們只是口頭上說出了夢想,并沒有真正落實到行動上,那么這種嘴上說說的方式就只會讓我們的行為更為懈怠,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更加力不從心。
話雖如此,但是每個人內(nèi)心肯定都還是有不可抑制的表達欲,如果內(nèi)心實在按耐不住要分享,不妨試試找一本筆記本,把自己的計劃記下來。記下來的同時,還可以將大目標分成若干個小目標,讓計劃更加清晰,增強自己的行動力。
中國人有句古話:“悶聲發(fā)大財。”不得不說,老一輩的一些道理的確還是值得我們深思。
不知道大家是否發(fā)現(xiàn),身邊總是有著那么一些人,平時很少主動談論自己的近況,也很少更新朋友圈的狀態(tài),漸漸成了“不起眼”的存在,但是偶爾從朋友那里聽說,就會知道他們在默不作聲中又跳槽去了一家多棒的公司,工資又翻了幾倍,又做了什么厲害的事情等等,過著異常精彩的生活。
有些人,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fā)。
雖然說低調(diào)不一定是成功的必備條件,但是把到處談論自己夢想的精力花在行動上,或許可以走得更遠。
有時候“不起眼”的爆發(fā)力,帶來的是莫大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