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上說:
“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憫。”
你能知足,就不會有貪心,不貪心,就不會為物欲所趨使,就不會總不滿足總不快樂。知足是福氣,是功德。
知足之人常樂,不知足的人就常苦、常憂。
作為煙火浸潤的俗人,我們往往不在乎自己得到的,擁有的東西。既然己經得到,就不稀奇,常常視而不見。
反過頭來又花大量的心力去追尋那得不到的東西,心心念念,莫名焦慮。那些求而不得的東西,久了就成為心頭的那顆朱痧痣。
“平生修得隨緣性,粗茶淡飯也知足”。人生于天地間,修練性情摒棄不必要的欲望,過著自給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即使粗茶淡飯物質貧乏一點,也是知足快樂的。
小學課本上有一則寓言故事:《猴子下山》,講述一只小猴子下山找食物的故事。它路過玉米地,開心的摘了幾個玉米,經過果園又滿心歡愉的摘下紅紅的桃子,后來又看見一片西瓜地,扔下桃子摘了西瓜,路過芝麻地時,它扔掉西瓜摘了芝麻。故事的結局是什么呢?天黑了,小猴子只好帶著芝麻回了家。
你可能會說,哪有那樣的事,不過是個故事。可是小猴子犯的錯,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犯過。因為想要好上加好而做出得不償失的事,一生中一定有那么幾件。
普希金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大家一定都知道,它講述了漁夫家的老婦人不斷向金魚提出要求,一步步的,將最初只是想生活好一點的追求變成貪得無厭的欲求,從清苦到擁有繁華輝煌,再到一無所有的故事。
人們向往好的生活,追求富足的物質是沒有錯的。錯在不懂得適度,不懂知足常樂這個道理。
很多人不是不幸福,是要求太多。
“幸福最大的障礙是期待過多的幸福!”
“一飽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軀,安用千門萬戶?”貪官、悍匪、為利是圖、作奸犯科之人若是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犯下遺臭萬年之罪。
“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唐伯虎在與仕途擦肩而過時,并未傷心絕望,反而是悅納當下的自己,在田園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
春去秋來,花開花落,多少英雄豪杰的故事都在笑談中成為歷史。
蕭伯納曾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二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沒有得到的東西,終其一生都想尋覓,覓而不得實苦。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欲求滿足后的空虛與淡漠,使人陷入顧影自憐的迷霧,也苦。所以此二者都是悲劇。
何為幸福?能感知自己擁有的東西彌足珍貴,不論人或物或情感都悉心珍視,你就能體會到幸福。
“你的幸福我知道,知道無用,徒羨他人的幸福我依然只是一個赤貧的乞丐;你的幸福你知道,才能轉化為心靈的飽足。”
知足常樂。
知幸福方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