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的我究竟離科學有多遠?這是最近讓我有點小遺憾的問題。為什么這么說呢?
上周末,我聽善友教授的2019年度大課。當看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大質能物體的時空場(網格狀的)視頻時,我真的感受到了科學的“美感”。廣義相對論的內涵是:大質能的物體會讓周圍的時空場彎曲,所以物體會沿著彎曲的時空場運動。比如:光從太陽周圍過的時候都會發生彎曲。
課后,我就跟我媽各種顯擺科學的新知。我跟她講埃隆·馬斯克造火箭、移民火星的計劃。為了加深她的印象,我還特意說就是那個自己出錢造火箭的私企老板,結果我剛說到馬斯克第一次造火箭的失敗經歷時,媽就說她看新聞知道呀。然后,還就火箭返回計劃是第幾次實驗成功的、返回降落是在海上還是陸地,跟我展開了探討。
于是,我郁悶的發現,中國老太太還真是厲害,就沒有她們不知道的!要說,她們關心新聞、時政,這我理解。畢竟這個認知,是大家對中國老年群體的集體畫像。但您們這么了解科學方面的內容,這真的好嗎?
為了進一步的展示我的學習成果,我又給她講了中國神話故事里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是有理論根據的,但這個理論根據是愛因斯坦給補上的。這回媽的興趣顯然是被我吸引過來了。
于是,我繼續給她講愛因斯坦質疑牛頓力學的以勻速運動為參照系的理論。他提出了一個假設:假如以光的速度去追一束光,結果會怎樣呢?根據牛頓運動定律,應該看到靜止的電磁波。因為在牛頓的物理世界:時間是絕對的獨立存在。但愛因斯坦說:速度越快,時間越慢;光速運動,時間停止。時間是相對的,這就是狹義相對論的內涵。
一部科幻電影就運用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其中有個片段:
一位父親在女兒6、7歲的時候,坐著星際飛船進行了一次星際穿越。等他返回地球的時候,他還很年輕,跟他走的時候相差不大;但女兒已經60多歲了,頭發花白、身體虛弱的躺在病床上了。
所以,你看咱們的老祖宗不是沒有研究世界的起源,也不是沒有能力去發現時間、時空的秘密。只是擁有四大發明的古圣先賢們最終把“道”研究成玄學了。聽到這,媽認同的點了點頭。
于是,我又拋給媽一個問題,著名的“李約瑟之問”。
李約瑟之問:歐洲在1770年面對中國并沒有什么科技優勢,為什么接下來短短的一個世紀,拉開這么大的差距?(答案在下期文章中揭曉。)
是呀!差距在哪呢?
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眼前浮現出一幅幅的畫面:面對科學,有幾歲孩童那一連串的“十萬個為什么”;有十幾歲少年孜孜不倦的學習和滔滔不絕的演說;有退休老人好奇探究的身影。
在這么多的群體里,卻獨缺了一類人:你知道林肯在簽《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之前,他手里拿著哪本書嗎?你了解非平直空間嗎?你有多久沒仰望星空了?
“你”是誰?
“你”在哪?
“你”究竟離科學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