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要關閉朋友圈
大M說我平時有事沒事就老是刷朋友圈,吐槽我是不是木有其他的事情做了嗎。有時5分鐘之內,會刷3次朋友圈,每天的朋友圈的內容都可以很快刷完,然后一不小心就會刷一遍又一遍,點贊,回復,發自拍,賣萌賣傻賣雞湯。
但是大M自己也刷抖音,沒有1個小時出不來,一邊看,一邊笑,一邊看一邊笑。例如:“狗肉湯-狗肉湯就是用狗肉燉成的湯。在狗肉湯飯店,所有的狗肉湯都是當天的新鮮肉一天一燉....”,把所有有關的視頻刷一遍。然后就在那里說,“快,給點反應,你是二狗....”
我們都會有這種著了魔的行為習慣:同一個動作,重復,重復,沒有困難,給我們不斷地帶來小的愉悅感,但是重復太久了,也是會有種或輕或重的空虛感。想想,為什么會總是這樣呢,剛開始看朋友圈只是為了了解別人在做什么,到了后面即使看了一遍也還會再看一遍,這也許是因為不用去思考,所以大腦會感覺到舒適,會很愿意選擇停留在這個狀態下。
但是這種對于讓大腦感到舒適的方式并沒有實際有用的價值,反而會讓人滋生懶惰和拖延,所以,突然意識到這一點讓我想到了,要不,我就定個“限制朋友圈周”吧。
實踐“限制朋友圈周”
今天是2018年5月25日,7天前5月19日,我關閉了朋友圈,把這周定為限制朋友圈周,限制朋友圈周的規則是:“每天只能打開一次,看15分鐘以內的朋友圈。看完朋友圈一次之后就不能再看多一次了。必須等到第二天才能擁有新的一次看朋友圈的機會”。
第一天(5月19日):
首先,隔三差五地,我會拿著手機,手會不由自主地打開微信,翻到“發現”頁面,點第一個欄目,尷尬的是,因為關閉了朋友圈,所以每次都是點到了掃一掃,才醒悟過來“我已經關閉了”朋友圈這件事了。
其次,在沒有辦法打開朋友圈的時候,會頓時空虛起來,我可以做點什么,然后會強迫自己思考有哪些其他需要做,但不需要在手機上做的事。
到了可以看朋友圈的時候,點開朋友圈,一個個地看下去,然后進行點贊和回復,突然想到,其實并沒有真的很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來點贊和回復,只是我們可以通過朋友圈了解朋友的狀態,還有就是告知朋友我們有關注你,以及我們可以分享我們希望分享的事情到朋友圈而已。
第二天(5月20日):
也會不時地打開“發現”欄目,打開那一刻就直接想到了其實我已經沒有開朋友圈了,但是次數明顯比第一天少很多。應該已經開始適應沒有朋友圈的日子,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焦慮
第三天(5月21日)
因為當天很多事,所以,沒有朋友圈也并不困難。
第四天(5月22日)
心情沒有異常,但是,我晚上回家后不知不覺地用手機看了一會QQ瀏覽器推送的新聞和視頻。等到看完了之后,想著,自己是不是把“興趣”轉移了,還挺可怕的。
想想,糾正一個習慣,潛意識可能會下意識地通過其他的方式填充沒有滿足到的“習慣”。所以,“另一件事”這個時候可以考慮替換成更有意義的,有積累的事情了。
第五天(5月23日)
我用手機瞎逛了一會,找到了簡書,覺得可以把刷微信朋友圈的時間關注一些產品相關的主題,學習并開拓自己的視野。同時,公眾號的寫字這件事放到簡書上來,特別是不用一次性寫完,一邊想到了,就一點點補充完善上來,這也是一件挺有意義的事。所以就有了這篇文章的開始。
第六天(5月24日)
白天很忙,晚上和大M看了電影,只打開了一次朋友圈,點贊和回復朋友而已。
第七天(5月25日)
今天的我在起床吃早餐的時候就打開了朋友圈,點贊和回復朋友。之后到現在都沒有再用朋友圈了,雖然還是有點來微信的“發現”欄目,但是心里對朋友圈的期待已經沒有開始的一兩天那么強烈,現在的我,在簡書的手機端繼續寫這篇文章。
實踐意義
總結一下,首先上周六我關閉了朋友圈,到現在,依然會有以前一些下意識的習慣動作產生(拿起手機->點開朋友圈->點擊發現->點擊朋友圈),但是這個動作正在慢慢地變少,行為正在慢慢地產生積極變化,心情沒有變得糟糕,看朋友圈看太久造成空虛的那種狀態已經緩解。
其次,一天看一次朋友圈,并沒有讓我感到糾結,反而也催促我去想,我是不是可以干點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所以這也許是轉變行為習慣的一個比較好的起點,通過轉變行為習慣,也轉變了個人的心態,讓人往更有意義的方向去思考甚至是行動。
最后,盡量少看,以及有計劃地看朋友圈應該是一個可行的小的改變拖延癥習慣的好的切入點,這個習慣值得再繼續14天,湊成21天,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