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一)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人總喜歡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成功不止一條路”。但走哪一條路,會遇上怎樣的風景,除了親自走,還能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可以清楚的知道呢?
如果一個人出身底層階級,怎么做才可能躋身上層?如果一個人出身特權階級,如何才能在保全中擴大家族實力?如果一個人孤立無依無靠,又該怎么樣才能獲得他人的支持?如果一個人群眾基礎良好,該注意避免哪種情況,才不至于讓自己身敗名裂?
改革開放前二三十年(1978年-1998年),正是各路代表人物風起云涌的時代。雖然現在處于另一個時代,但如果看他們的故事,依舊常??梢越梃b到不少寶貴的經驗。
《大江東去》全景地將這個年代的國企領導(宋運輝)、農民企業家(雷東寶)、個體戶(楊巡)、政府官員、海歸派(梁思申)、知識分子等人物的事業、生活、感情隨著社會的變遷表現出來。
每個人都想借著社會浪潮取得成功,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浮浮沉沉在所難免。
(二)每個人都能躋身特權階級
對于書中人物的成敗,我大致總結了三個因素。
1、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常說“忙活”,我理解為:越忙人越活絡。人的思想或是行動,如果久經安逸,就會越來越遲緩下去。
社會上,一切機會都要靠自己積極主動去爭取的。人在江湖飄,狼性不可少。去爭取一切可能,就是狼性。別人,尤其是領導者,不可能平白給一個人機會,除非我們有所證明自己。而這,也很公平。
書中人物大多是從底層做起的人:大學生宋運輝剛到金州廠的時候,就被分配到車間去三班倒,他依舊堅持在不值班的時候,幾乎不眠不休,埋頭鉆研技術問題。而個體戶楊巡起初走出大山,靠的是肩挑兩籃饅頭叫賣。即使是政府官員老徐,起初也是在小縣城里拼政績,這才認識了一門心思帶領小雷家致富的農民企業家雷東寶,才有了后來許多的故事。
起點低不可怕,怕的是把自己定位得太高,太當自己是一回事,而沒有努力去爭取機會、去提升自己。就像楊邐,交大畢業的大學生,可惜從小被嬌養,以至于畢業幾年后依舊一事無成,好在后來吃了諸多苦頭后,開始醒悟。
2、個人性格的揚長避短
宋運輝,黑五類出身,是穿著草鞋走出大山的人,能坐到國企一把手的位置,除了他本身城府深,懂進退之外,最主要源于他本身的踏實努力,這是他立足于社會的根基。爭分奪秒掌握核心技術,才能讓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楊巡從賣饅頭做起,當過倒爺、修過市場、建過賓館。雖然他讀書少,對政策理解不透徹(他也因此吃過很多虧),但是他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機靈與果斷的性格。在一群更有文化更有背景的官員、知識分子中巧妙周旋,游刃有余。他多次面臨滅頂之災,但他清楚不能與別人比文化比背景,卻可以運用自己的靈活和堅韌,將別人的知識與人脈為己所用。這為他最終擁有自己的產業打下不可少的基礎。
優秀而又努力的人想要做事,總是需要平衡各方,克服困難,所以常常會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碌碌無為的人呢,只想混日子,混日子是不需要對外界有什么要求的,所以他們覺得這樣就很好了。
到最后,前者能創造歷史;后者只能繁衍后代,像普通動物一樣。當然,一般人并不處在任意一個極端,多數是聚集在中間地帶。
如果一般人想要變成優秀的人,努力忙活不可少,而發展自身優勢,借助別人的優勢來幫助自己也是必要的。
雷東寶也是一個例子。他成也性格,敗也性格。發展自身優勢的時候,他成功;對別人的能力忠告嗤之以鼻的時候,他失敗了。
3、家庭背景助力
宋運輝,黑五類的出身讓他從小受盡政治歧視,就連1978年恢復高考的機會,也靠他姐姐的犧牲才能得到。在國企金州總廠當技術員的時候,如果不是岳丈程廠長家的鼎力相助,宋運輝的命運可能和虞山卿一樣,只能被迫離開。
而從小出身特權階級的梁思申,在小學就能出國留學,充滿自信的氣質與高人一等的眼界可以說是用錢和權砸出來的。
若不是家庭顯赫,她就職的外企設在國內的辦事處也不會輪到她來負責。說白了,外企老板看重的不僅僅是梁這個人,更是她背后家庭的雄厚人脈關系。那往來無白丁的錦云里又為多少權貴搭過橋牽過線。
雷東寶和宋運輝之間的芥蒂,與其說是因為從監獄中出來后,雷東寶性情更加頑固不聽勸,我倒認為,是從雷東寶將馮欣欣錯認作宋運萍之后,宋運輝對他的失望導致的。這份芥蒂,讓他們心里上疏遠,間接導致了雷的無依靠。
如果大家有興趣了解更多細節,親自去閱讀、去感受是較好的辦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三)你就是你,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看這本書如看萬花筒,眼接不暇。
我從中了解到很多種人生方式,在不斷的反復的比較、思考、推翻、重建中,才更明確自己面前的路該如何走才好。
但說實話,我不敢打包票說大家可以從書中直接找到自己的歸宿。因為每個人的路都與眾不同,該走的、要走的路是怎樣的,只有自己能告訴自己。
我有個朋友,是個十分有同情心同理心的姑娘,人緣很好,可是總覺得她活得挺累。
因為別人請她幫忙做什么事的時候,她總是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想著別人的確難做,就幫了一把;或者,讀書的時候,主角或配角遭遇不幸的命運了,她也會感慨一番世事難料,不知什么時候厄運會降臨自己身上,記得讀《追風箏的人》時,她悶悶不樂了兩個星期多。也可以解釋為作者文筆厲害,能讓讀者引起共鳴。但我認為一般的共鳴不至于這樣。
她之所以受到這么大的影響,是因為她把自己深深地代入了。不管看什么書,不管遇到什么人,只要她覺得有一些相似性,就會情不自禁把自己代入,找更多相似相同的地方,直到能把對方當成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認為自己以后會變成和對方一樣(或非常相似)的人。
感覺她拋棄了自己人生的主角,去活成了別人的配角。
我曾推薦她看《大江東去》。
后來,她和我說她閱讀過程很焦慮。因為找不到一個角色可以給她代入。她理解發生在每一個角色身上的事以及他們的想法,可是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我明白她的說法。雖然她在每個人身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點點相似的地方,比如宋運輝的踏實,但她又不及他聰明;比如程開顏的單純,但好友又不像她那么不思進取;比如宋運萍的溫柔善解人意,但宋運萍早逝啊……
好友是入故事太深。好在她最后和我說:終于明白,沒有一模一樣的人生。
是的,就算讓我們都拿到一份非常合適的劇本,會怎么唱,老天讓怎么唱,都太難定。
像好友這樣迷茫的人可能比較少,但生活中多的是,在不斷的代入角色中,混亂了自己的位置與角色,導致思維亂成一團麻線,需要讓別人不斷告訴自己怎么走路的人。
其實,只有自己才最清楚自己想成為什么人。
看別人的故事,走自己的路,寫獨一無二的人生。這樣,才有奔頭,才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