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被瑪麗蘇的電視劇喂養大的90后,但是這一點不妨礙我能愛上余華的作品。
第一次讀余華,大多數人早已聽聞余華的盛名,翻開的都是著名的篇章扉頁,他對暴力、血腥人性和死亡的書寫。
大約是中學時代,我在新華書店買的一本文學集合,里面收錄了國內外大師的優秀短篇作品,有一篇是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后來才知道,在此之前余華寫過二十多中短篇,這一篇是他的成名作。
那時候小,國內2/3G網超級貴,沒流量問度娘:“余華是誰”,甚至不知道《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三部曲。書中的簡介給的標簽是:中國先鋒派的代表人物。那時候小,我不了解文學,也分不清流派,我可能沒看懂,全然覺得好有意思,他的非常態、非理性的文風,令我心里頭萌生了要拜讀他更多作品的決心。
時間的平行軸上,1993年余華名聲大噪,1993年我還是個胚胎。2015年發表《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2015年我在假裝忙碌地為大學畫上句點。
真正拿起余華再讀的時候,已經是大學畢業的一年間。第二本《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我與這位作家久別重逢。或許是拖延癥,或許是大學時太放飛自我,或許是這個時間節點也剛剛好,從這本書起,我開始愛上閱讀并且成為習慣。《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可能也是較為接近現實生活中的余華。
麥克尤恩:“我二十出頭,正在尋找自己的聲音。”少年余華在尋找自己聲音時,遇見過麥克尤恩;正如少年的我在尋找自己的聲音時,遇到了余華。曾經少年,不知生死可謂。套用余華的話來說,便是一個人的三觀影響另一個的三觀,如同陽光影響了植物的生長,重要的是植物在接受陽光照耀而生長的時候,并不是以陽光的方式在生長,而始終以植物自己的方式在生長。
“偉大的閱讀應該是后發制人,懷著一顆空白之心去閱讀,在閱讀的過程里內心迅速地豐富飽滿起來。”在我們當下的時代,獲得閱讀的方式越便捷,距離閱讀的殿堂卻越遠了。繁華喧鬧的世界,站在旋轉跳躍的舞臺上表演久了,是需要停下來靜下來的;參加熱鬧的聚會派對之后,也總會有一段時間,需要一個人好好地獨處。
閱讀,就是獨處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因為閱讀,你的閑暇時間被填滿,它讓你避免了一種虛無;因為閱讀,你的思維腦洞被充實,它讓你避免了一種空洞。華燈初上的晚上,打開一盞臺燈,浮躁歸于寧靜;晴朗多云的周末,沏上一壺茉莉花茶,書香和茶香繞膝。每一次閱讀都可能是放慢我們的節奏,讓我們更好地出發;也可能是加速我們的步伐,讓我們更好地到達。只有開始,你才會明白其中深意,而我的閱讀之旅是源于與余華作品的一次邂逅。
余華說要懷著一顆空白之心去閱讀。我有時會問自己:什么是空白之心?不帶有任何偏見地去打開書的扉頁么?我現在不是很明白,然而我相信在閱讀的過程里,一切都會有答案。我制定了每個月盡量讀完8本書的計劃,并且對每本書做讀書筆記和簡單的書評。有時讀紙質書,有時讀電子書,在我的微信讀書APP的書架上,簡化了11個分類,4個月讀完了32本書,接觸了很多新的作家和各類的書。其中,自然包括很多余華的作品。
閱讀余華的作品,猶如沐浴在冬日的陽光下。在太陽底下取暖,風卻冷冽地來自四面八方,灌進你的衣袖。你想貪婪地享受這朗朗乾坤的光芒,你就必須忍受這令人刺骨且清醒的寒風。冷靜的訴述,用喜劇寫悲劇,用笑的方式哭,用簡單來表達復雜。他洞悉的人性,荒誕卻真實無比,有時你會感覺比身邊無盡的黑夜來得深邃,且窸窣有聲。
如果文學界有愛豆,那我就是余華的迷妹。因為他不僅讓我沉迷文學,愛上閱讀,并且通過他的作品,我可以通往另外的世界,打開不一樣來看待生活的視角。
相繼讀完了《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在細雨中呼喊》《第七天》,近期剛剛打開他的短篇《世事如煙》。作為迷妹,余華的作品我未盡讀,但是每一部我都盡可能地投入其中。《活著》是紙質版的書,睡前的時候打開,半夜讀完已泣不成聲。我已讀過了不少他平靜筆調下描述的故事,不同命運的悲愴。他的故事并不是要傳達某種觀念,而是一種氛圍一個環境一種情緒一段命運。
余華說:“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里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
現實生活中,也不乏缺乏喜歡他的真實的人。人氣歌手李健是余華的朋友,也是余華的粉絲。李健曾在采訪中說:我比余華更了解他的作品。余華也親自到《歌手》的舞臺上為李健加油支持。喜歡的男神歌手和喜歡的男神作家,原來也在同一個頻道上。而擁有相同頻率的人,擁有相互吸引的磁場。
今年春天,有個在浙師大讀研的朋友轉了一個關于余華任職浙師大文學院的特聘教授的鏈接。我在底下評論:余華是我的男神,特別喜歡他的作品(迷妹臉)。我那位讀著外語系研究生的朋友表示,并不了解余華也沒有讀過他的作品。同齡人之間不是該做彼此的天使么,怎么出現了巨大的鴻溝?當然,一定有很多的90后讀過余華,了解過余華,但是我希望會有更多地人走進他,走進他的作品,走進閱讀。
再次轉身投入生活的時候,我們也將擁有自己的聲音。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