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沒有余文樂和曾志偉出演的話,這部電影估計沒多少人會去看。特別是有《攻殼機動隊》這樣的大電影同時上映的時候。
希望你不要因為它是一部枯燥的文藝片就忽略它。
余文樂和他的家庭成員,除了哥哥每個人都是社會的邊緣人物。而他的哥哥讀書去了美國,卻再也不會回來不愿意搭理這個家庭,就像社會上不搭理這個家庭的所有人一樣。
余文樂扮演的阿東本來有很好的工作,但是因為母親有傷病而阿東不愿意送去敬老院,母親的病痛以及情緒不穩定,讓阿東也逐漸陷入情緒不穩定,于是他失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法院判處無罪而送進了精神病院,電影的開始是曾志偉扮演的父親回來接他出演。
曾志偉作為父親要陪伴兒子走出躁郁癥。
之所以說他的家庭都是邊緣人物,源自于父母的婚姻本來就是一個錯誤。阿東母親的第一句臺詞就是她年輕時候家里有錢,追她的人很多,可是不知道為什么嫁給了他父親。也就是說在他母親心里,她始終帶著傲氣、不甘和鄙視對待他的父親。這個家庭的源頭就是在這樣的戾氣和抱怨中開始的。
曾志偉扮演的父親不管家庭被阿東不理解,但是曾志偉說,因為從結婚第一天起就被阿東母親嫌棄,所以作為貨車司機的他只有跑跨境長途,一是可以遠離二是可以賺多點錢。面對家庭的起始矛盾,父親選擇的是逃避和視而不見。
阿東心地善良,為了不送母親去敬老院甚至打了未婚妻一巴掌。他的堅持得不到母親的理解。每個人都是自私的,當親情充滿暴力的沖進來干擾自己的生活的時候,自己無奈但是又必須承擔,這就是阿東的困境。所以他躁郁。電影并沒有直接給出阿東殺死母親的畫面,也就是說很有可能并不是誤殺。而阿東才會陷入一整年的抑郁以及每晚做惡夢,他走不出自己的心魔。
這種人物自然是得不到社會的善意,所有人都帶有成見面對他。找工作碰壁,鄰居要他搬走,就連父親都要在枕頭下放錘子以防萬一,這就是社會對待他的態度。社會希望他能夠正常一點,但是卻沒有給他一個表現正常的機會直接就給判處了死刑。而父親這樣的正常人還要求他正常一點。
面對社會的敵意,阿東再次陷入抑郁。面對阿東的抑郁,父親也陷入崩潰,他終于撐不住哭了出來。這就像是陷入阿東與母親的循環。當父親給遠在美國的小兒子打電話,扔過來的只是一句“送回精神病院”就扔掉了麻煩這種想法,他開始理解兒子。而兒子也開始理解父親,兩個人充滿不解是因為之前雙方站在河的兩邊交流,又互相抱怨對方聽不清自己。現在父親終于走到兒子那邊,他要用情感陪護等他走出來。
電影里有個小孩,是逃到香港的母親生下以后她男人就跑了。所以他上不了學,整天在家,也是只有他陪阿東說話,不帶任何偏見。因為他還沒有進入成年人的社會體系和價值觀??墒?,那才是我們最應該擁有的情感。這不是善良,而是正常的情感,這才能稱之為一個正常人。
所以,面對阿東和小孩子這樣的正常。其他人才是不正常的,只不過他們都是社會邊緣人物,沒有力量和話語權去表達正常與不正常。
被擠到邊緣的人們,就已經注定是不正常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