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終認為,人都有哲學家的天賦
幾乎所有的小孩在三歲,都會問:媽媽,這個是什么?為什么?
大多數時候,人們對生、死、人性、社會、世界的探尋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漸漸消退,仿佛生命就是這樣了,我只是努力的活著。
而有的人,好奇是天性,折騰是本能,他們無法接受在生活中的自我迷失,無法面對時光的流逝而生命毫無波瀾,死一般的平淡無趣。
還有一部分人,在活著和自我存在之間搖擺不定,似乎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選擇一次,或者根本不知道選擇什么...
周末,花了近30個小時,在喜馬拉雅上聽完了60集的電子版《知行合一王陽明》,
王陽明心學,在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之后,越來越受到關注。提起他的繼承者,明朝張之洞,清朝曾國藩,日本明治維新的伊藤博文,創造出兩家世界五百強公司的稻盛和夫,都是王陽明心學的實踐者。
《知行合一王陽明》這本書,用敘事的手法講王陽明從1472年出生,到1529年于船中病逝的一生進行了描述。
龍場悟道,成王內亂,廣西剿匪是王陽明重要的三個人生節點。而王陽明心學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伴隨了他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便是廣招門生,傳播心學。同時,每一個與之相關的歷史故事和他所做選擇的背后邏輯,無不以他的心學為基本標準。
總體來說,王陽明的心學體系包括三個部分:
心即理
在龍場里,半死狀態的王陽明悟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從十幾歲即開始探尋生命的本質,前往山中求道,寺廟拜師,學習朱熹格物,對著一根竹子苦思冥想,效仿陸九淵定坐冥想。如此苦尋不得,卻在被太監迫害,貶謫到龍場在困境中參透心即里。自此,開始一切向內求。
在王陽明看來,內心所知即為理,人生下來就是有良知的,這些良知即為天理。這種論述把提現了兩個基本的認識:人人平等,每個人生來就有知曉天理的能力。同時,將人放到了上帝的地位,人本身就知曉天理。
這種觀點可以推斷出:人的良知是天生存在的,只要他是一個有良知的人,都可以明辨是非,做出正確的判斷。在王陽明一生的幾次剿匪中,都使用了這種方法來勸降。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就是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知行合一分開來講是兩層含義:
第一,對于一個基本的道理,如果你知,就要在行動中按照這個知來進行。比如說,你知道晚睡是不好的,那么就不要晚睡;你知道運動對身體好,就要去運動;你知道背后論斷別人不好,就不要背后論斷別人;你知道堅持寫作好,就要堅持寫作;
第二,你只有行,才能表明知,沒有行就不能稱為知。再比如說,你知道了很多股票分析的技能,但是卻從來沒有買過一知股票;你知道怎么才能更好的發展事業,卻不愿意在工作中按照這些方法來行事。這些沒有行來支撐的知,都不能稱之為知。
用現代的觀點來看,知行合一強調的是實踐的觀點,在內心認同的理的基礎上,去規范自己的言行。王陽明能夠推演出知行合一的心學核心,根本的原因就在與他承認人性,追求真實,并且講求實際。相比于朱熹的格物致知,對于任何一個外物存在的東西都進行格(格即分析,理解),不管這個東西是不是有必要或者真正有道理,然后把這些強加的道理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一旦人性中有些東西違背天理,就完全摒棄。這種脫離實際的理學觀點,很難真正為人所使用。
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要學會區分善惡,分清是非。
心即理強調我們內心所知即為道理,說到遵從人性是沒有錯的。那么食色性這些東西都是人性,我們應該怎么去判斷呢?致良知并不是讓我們去掉人性,而是要去掉那些不合理的欲望。如何去掉這些不合理的欲望呢?
首先就要學會自省,要時常靜下來想想自己的行為,想法,做法是不是對的。有句古話叫做“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是非”,《圣經》里也有“不要去論斷別人,這樣就不會被別人論斷”,這都是教我們要多自省而少批評。通過自省來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和想法,在不斷的修行中,達到致良知的目的;
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要事上練。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所知,判斷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是否合乎良知。王陽明在整個心學體系中更多強調了道德角度的知行合一。實際上這些理論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上面都可以進行運用。
小結
王陽明的心學是以唯心主義為基礎的,有另外一個基本觀點是我所不知的即不存在。這一點是我不認同的,如果不知,即不行,那人類的文明是如何發展的呢?
粗淺的對王陽明心學進行了探求,這種探求不是偶然的,這些年一直在思考生命存在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圣經里面說“信和愛”,佛家說“空”,今天又知道了另外一個角度對生命的解讀。
心即理,也許會讓一些選擇和行為有所釋懷;
知行合一,能夠讓人有一種無聲的力量。縱觀王陽明的一生,有些東西并非刻意為之,僅僅遵從內心,知行合一,即可。
“
作者:吳海燕,支付寶產品經理,創業者,思考者。
本公共號是作者對自己的挑戰,每天一篇文章,包括對產品的思考,對社會人生的感悟,對自己的發問。少雞湯,多干貨。歡迎關注,共同成長。
EverydayFighting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每日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