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是家庭的重要事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歷史上看,家庭教育曾經是人類教育最主要的形態,東西方皆然。現代學校教育的興起出現在近200年左右的時期。200年來之所以會出現家庭教育的萎縮和學校教育功能的增強,主要還是跟知識發展、技術進步、產業革命、民族國家出現等這些宏觀的社會事件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在200年間現代教育的發展歷程中,家庭教育的功能整體上出現被弱化、被邊緣化的歷史趨勢。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家庭教育成為龐大學校教育體系的附庸,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歷史總是辯證地發展的,不同的教育形態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在歷史上也會出現不斷地變化和調整。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對學校教育的等級性、排斥性和控制性進行批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一度萎縮的家庭教育功能開始復蘇,家庭教育的合法性在一些國家開始得到認可。在有些國家,數以百萬計的兒童開始在家里接受正規教育(home schooling)。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各種原因,在我們國家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私塾”或“在家上學”的現象。
更加普遍的是,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家庭的學校教育參與,并將其作為成功教育的一個重要條件。我國的教育工作者也提出“家校共育”的理念,建立了各種形式的家校合作平臺、機制,并開展各種各樣的家校合作活動,家校合作活動從內容到形式也都在不斷地得到深化和豐富。教育界普遍認識到,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功,沒有廣大家長的認同和積極參與是不可能的。
當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六大問題
在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重要性日漸上升的今天,我們也看到,當今的家庭教育確實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需要認真加以分析研究。當前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部分家長的兒童觀和教育觀仍比較落后和陳舊。就兒童觀而言,有些家長還是把兒童看成是自己的私人財產,認為兒童是不成熟的人和需要控制的對象,不尊重兒童,不信任兒童,意識不到兒童時期的特殊價值。在這種兒童觀的指引下,家長會把教育理解成管教、教訓、控制、呵斥,而不是尊重、交流、對話、陪伴、喚醒和支持。帶著這樣陳舊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履行父母的教育責任,會越努力越糟糕,甚至會導致兒童的悲劇。
第二,一些家長人才觀和教育目的觀比較偏頗和割裂。“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是教育的首要問題。而這個問題,又是與人才觀分不開的。在一定意義上說,一個人有什么樣的人才觀,就有什么樣的教育目的觀。從目前許多家長所持的教育觀念看,他們簡單地將“人才”理解為“英才”,理解為“人上人”而不是“人中人”;同時,家長比較看重孩子的家庭屬性,而忽視孩子的社會屬性,把家庭教育看成僅僅是家庭的私事,看不到家庭教育所擔負的社會責任。所以,在家庭教育目的的界定上,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超越他人、出人頭地,對于孩子的社會意識、國家意識等方面的培養和發展不夠重視。在這種人才觀和教育目的觀的指引下,家庭教育經常會出現不符合孩子的基礎、特點、本性的現象,一味地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這不僅容易導致孩子的反感,也會讓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獨特性和潛能。家長在家庭教育的目的取向上,還缺乏社會角度和國家角度的視野。試問一下,今天我們還有多少家長認為是在“為國育才”?
第三,家庭教育在內容上出現學校化與學科化傾向。所謂內容上的學校化、學科化,就是以學校的教育內容為標準、以學校的學科為基礎,學校里教什么家庭里就教什么,家庭教育在內容上主要復制和強化學校教育的內容。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失去了家庭教育在內容選擇上的獨特性。與學校教育相比較,家庭教育的重點應當是在人格教育上,重視德行的陶冶、習慣的養成、基本社會素養的培養等。因此,家庭教育在內容選擇上也應當與學校教育有別,在選擇依據上主要是結合家庭生活方式來進行,而不是依照學科的邏輯來進行。灑掃塵除、接人待物、日常起居、社區服務等等,都可以成為家庭教育的內容。放棄了家庭教育內容的獨特性,將家庭教育理解成“家庭里的學校教育”,就等于放棄了家庭教育的獨特價值。
第四,家庭教育方法上身教和言教相脫節。知行合一是中國古代的優秀教育文化傳統,在家庭教育里中就體現為身教和言教相統一。這個方法的要義就是,家長要求孩子做的,家長首先要做到,不能對孩子的要求是一套,家長的行為是另一套。這種家庭教育沒有成效不說,還會誤導孩子,讓他們誤以為“言行不一”是正確的。這種身教和言教的脫節,實際上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品格養成都是非常有害的。
第五,當前存在“家庭教育無用”(放任)和“家庭教育過度”(控制)的現象。這兩種現象可能出現在不同的社會群體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直接交給老師就行了,自己作為家長,既不懂教育,還需要在外地打工,所以教和不教一個樣。像這種放棄家庭教育,平時也很少跟孩子聯系的家庭,數量不在少數。家庭教育過度的現象主要出現在一些城市家庭中,這些家庭對孩子有很高的期待,生怕孩子在學業上落后,總是采用威逼利誘的方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課外班,很少給孩子自由活動的時間。這里的“教育過度”主要指向孩子的學業學習安排過度,犧牲了孩子的天性和本該擁有的自由想象、閱讀、沉思、娛樂、社交等的時間。這對于孩子的全面、和諧和可持續發展都是非常有害的。
第六,家庭教育的階段性和終身性之間缺少關聯。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嬰兒時期、幼兒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中年時期等,家庭教育也應當隨著孩子成長的不同時期而有不同的內容和方式。同時,不同時期家庭教育之間也應當具有連續性和方向的一致性。但是,現在人們一談到家庭教育,腦子里想到的主要就是孩子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家庭教育,成年以后的家庭教育很少談到,家庭教育的階段性和終身性之間缺少內在關聯。事實上,作為父母,我們終身履行對孩子的教育責任,而且要隨著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而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