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拖延癥患者Nice姐的日常:
開始寫稿前
心情不好,待會兒再說;
心情特好,待會兒再說;
好餓,待會兒再說;
好飽,待會兒再說;
有得是時間,等會兒再做,先刷一集動畫片吧;
反正已經晚了,先刷完這集再說。
有人問我,你除了“拖”,還會干什么?
我的天吶,我都笑了!你以為拖延癥患者,是誰都能當得了的嗎?
信不信,我們才是全世界最能把握效率的人。
我們懂得:
如何把30分鐘的工作花8小時做完,把8小時的工作花30分鐘做完。
只不過,不到最后一刻絕對不出手!
信不信,我們是最省錢的人。
拖著拖著,咦,你想買的東西就降價了……
拖著拖著,咦,購物車里的寶貝都失效了……
拖著拖著,咦,我要買什么來著?!
拖著拖著,咦,那就早中晚飯一起吃吧……
拖著拖著,哎,干脆不出去玩了……
信不信,我們才是最愛勞動的人?
那些普通人覺得枯燥無聊的瑣事,只有拖延癥的我們,發現了它們無比可愛的一面。
該寫稿子了……桌子怎么這么亂?看不下了,收拾一下吧!
桌子收拾完了,掃一下地吧!地面太臟了,實在不能忍了!
地也掃完了,擦一下窗戶吧!上次擦窗玻璃還是兩年以前了,這兩年都是怎么過來的?實在不能忍了!
拖延癥患者,兼備一個完美主義者的神經和對剩余時間的樂觀態度。
一個完美主義者怎么能在狀態不佳的時候工作?
一個完美主義者怎么能匆匆地為事情開頭?寫稿子時,手邊怎能沒一杯咖啡?
我們真的不是懶,我們只是太追求完美,太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所以我們總在為怎樣更完美地完成任務養精蓄銳!苦思冥想!我們完美主義的神經會不斷對我們施壓:“如果做不到最好怎么辦?”不幸我們又有最強大的抗壓能力,結果只能是一拖再拖。
作為不拖延會死星球的前輩,趁著我把自己拖到陣亡,我必須分享一下我是怎樣把拖延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拖延興邦的。
首先,爛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比如:
你想寫一個一舉成名,名垂千古,流芳百世,最重要是能讓你一夜暴富的好劇本。刷完了3本小說,2部電影,1部日劇……卻遲遲下不了筆。怎么辦?
與其這樣,不如從寫一個全世界最爛的劇本開始。
能爛到哪里去呢?第一稿寫完之后,好像也沒有那么爛嘛。更重要的是,迅速寫完一個能多爛就多爛的初稿,可以為自己贏得修改的時間。畢竟,好劇本都是改出來的。
其次,羅胖介紹過一個小竅門,我覺得非常受用:把需要動腦子的事情,分解成不動腦子的事情。
費勁但逼格的說法就是:把創造性勞動分解成機械性勞動。
比如:
你想在高考前的最后一個寒假背完6本歷史書,面對這么龐大而艱巨的任務,一個拖延癥患者必須洗洗先睡了。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換一種方法。把背書,改為抄書。把6本歷史書,機械地抄上5遍,抄著抄著內容就印在腦子里了。
最后,端正的心態是此病的良藥:不治就不治吧,拖延一下也無妨。
要知道,
達芬奇,拖拉3年完成了《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更是花了4年。
王家衛,拍《東邪西毒》時每天喝茶聊天到處溜達,啥都干就是不拍電影。
哥德,寫《浮士德》花了60年(這難道是從小時候寫到了老?)這些故事告訴我們,拖延不等于不成功!
為了進一步論證這條真理,我特地買了拖延界大神,斯坦福大學教授約翰?佩里的重量級著作《拖拉一點也無妨》準備認真拜讀,替拖延癥患者翻案!
聽說這本才200來頁小書,是教授拖了15年才寫成的。這樣說起來,我真不算太拖拉,這本書也就在我床頭躺了一年而已。雖然還沒開始看,但急什么呢……
點擊下方閱讀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