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PET父母效能的第一周閱讀筆記

知道PET父母效能已經很久了,這次非常感謝海豚豚老師能夠來到Keylight全腦教育曲江校區,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關于《PET父母效能訓練》的讀書會。

第一周的閱讀完成了1-6章的學習,可謂是顛覆式的理論指導,讓曾經的一些所謂的“育兒”思想,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

首先,這本書在第一章第二頁中指出,“青春期的孩子并非要反抗他們的父母,他們只是要反抗某些幾乎被全世界的父母所采用的具有破壞性的教養方法。”這些所謂的“被全世界的父母”所采用的“破壞性的教養方法”,正是我們祖祖輩輩曾經,或正在使用的教育方式。

其次,接納的概念,書中在第二章第十一頁中指出:“父母如何才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真實、原本的自己?”并且可以讓我們坦然接受自己是一個人,“面對孩子的時候,會擁有積極的或者負面的情緒”,我們無須表現出自己是一個“稱職”的父母,我們也沒有必要對每個孩子“一律平等地展示你的接納和愛”。最重要的是,父母雙方無須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站在統一戰線上”!

第三,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書中在第四章開始詳細描述了如何做,孩子才會感覺到被接納,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積極傾聽”,我們要采用基本的態度,讓我們成為一名有效的積極傾聽者。


接下來,我會用RIA的筆記記錄法,對我閱讀的內容進行詳細的記錄和感受分享:

第一部分:

R:關于《父母總是被指責,而非受訓練》一章中將父母分為三類(P8),“輸家”,“贏家”,“騎墻派”。

? ? 第一類父母強烈捍衛自己對孩子以示權威、施以管教的權力,并認為理所當然。他們相信對孩子要予以限制、設定規范,要求孩子遵守他們給出的命令并服從指揮。他們往往用威脅、懲罰作為恐嚇手段讓孩子乖乖聽話。假如孩子不服從,就實施處罰。

?? 第二類父母通常用于孩子享有充分自由。他們盡量避免限制孩子,并以不使用權威的方式管教孩子為傲。這類父母和孩子的需求發生沖突的時候,總是以“孩子贏,父母輸”的方式來解決,因此他們相信,阻撓孩子的需求得到滿足對孩子是有害的。

?? 第三類父母是人數最多的,他們希望自己是明智的父母,在或嚴厲或仁慈,強硬或松散,嚴格或寬容的管教方式中搖擺不定。

?? 本書的訴求是,如何讓“沒有輸家”成為有效的解決方案,讓父母學會不加批判的傾聽和坦誠的與孩子溝通。

I:我曾經的思想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間,一定要有個勝利者,雖然,我表面并不承認有勝負之分,可在很多的行為層面發現,內心的自己一定希望孩子聽我的,因為“我是你媽(爸)”的思想主宰我們幾千年。而看了書以后發現,原來還有很多父母是愿意通過不約束孩子而“保存”孩子的天性這種模式來管教孩子的,這種方式不能說是管教,更多的感受是妥協和忍讓。然而,更多的騎墻派,會因為想保持表面的“明智”和“包容”,讓自己游走于嚴厲和仁慈之間。

A1:還記得在第一次懷孕的時候,就看過很多很多關于育兒方面的書,書中總是會勾勒出一種理想的親子氛圍,讓我一度覺得自己一定會成為一個優秀的母親,可當孩子出生以后,尤其是與父母住在一起,那種溺愛和赤裸裸的“無原則”,讓我實在忍無可忍,一次一次的激發出我內心本能的那種不滿和躁動,心里始終會有一個聲音,就是“我是媽媽,我才會對你的未來負責任”,于是乎,各種掌控,各種強勢,各種要求,各種不安就淋漓展現。也不知道究竟是和孩子較真,還是和曾經兒時的自己較真,仿佛一瞬間回到了小時候,面對父母對我的“不講道理”的反抗。而且不由得自己不對孩子提要求,或者講條件,因為,實在沒有更好的辦法去“控制”他們的行為,已到達自己的滿意,于是乎,就是雞飛狗跳的我喊他哭。

A2:以后或許可以真正的學會,如何讓“沒有輸家”成為可能,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去面對他們的各種行為,讓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讓孩子們不再成為“我的”人,而真正意義上賦予他們“獨立”的身份,以毫無聯系的眼光去解決他們的問題。


第二部分:

R:在第二章《父母是人,不是神》中寫道什么是接納的概念,“所有的父母都是凡人,他們對孩子或多或少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接納或者不接納。”我們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我們對于那個行為的評價。

? ? ? 而可接納的行為和不可接納的行為也會根據情況的不同發生改變,比如,一位善于接納的媽媽,會對孩子大多數行為表示可接納,而一位不善于接納的媽媽,會對孩子的多數行為表示無法接納。

? ? ?? 也有一些家長,會在某個特定時期表示接納,而在其他時間,則無法接納,都是根據狀態不斷調整的。

? ? ? ? 文章中有一段特別有趣兒,我發現自己仿佛也如這個媽媽般焦慮:“最近,我在一個超市里觀察了一位媽媽跟他年幼的兒子的互動。對我而言,兩個小男孩表現的相當不錯。他們不吵鬧,也沒有引起任何麻煩。但是,他們的媽媽卻不斷告訴他們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跟上我!快點!’,‘手不要碰手推車!’,‘還不快點走?你們擋在路中間了!’……”

? ? ?? 父母還有一種接納叫——虛假接納,在可接納行為和不可接納行為中會產生一種虛假的接納。這種接納會出現在孩子打擾了父母的需求的時候,而父母會試著遵循“寬容”的教育原則,控制自己的脾氣,盡量不去發號施令,而他表現出的就是“虛假接納”。

I: 這個道理非常容易理解,也就是父母一方面非常不喜歡孩子的某項舉動,可又因為控制自己的情緒和不滿,而表現出的一種不爽的接納模式,這種接納模式在非常多的家長身上都曾出現過,這就是我們自己無法接納自己情緒的一種表現。而我們的這種表現會讓孩子更加搞不清楚狀況,不知道父母究竟是接納還是不接納,于是乎就產生了內心的焦慮,也會讓孩子不斷的試探家長的內心,使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產生疑惑和不安全感。

A1:我記得自己對孩子們也經常會用“虛假接納”的方式處理情緒和問題,比如,我明明不喜歡老大去玩游戲,但因為礙于爺爺奶奶的面子,表面接受了這種現象,可我內心特別的難受,所以,我就會不開心,雖然嘴上不說,可行動上完全展示出了不滿意,孩子就會很無措,我也很無措,我一方面希望他們看到我內心真正的聲音,一方面又想表現的很包容,太不舒服了。

? ? ? ? 其實自己在小的時候,也經常會看“父母的臉色”,明明嘴上說沒事兒,身體語言已經表現出了非常嚴重的不滿,這就讓我很惶恐,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做才能讓事情變得更好。

A2:未來,我想我會努力的去表達我的情緒,讓孩子知道媽媽無法接納他的某個行為,而不會再去壓抑自己的內心,也不會讓他們去猜我為什么生氣了。包括對家人也是一樣,直接表達比猜測更重要。


第三部分:

R: ? 第三章《如何聽,孩子才會說:接納性語言》中說,父母為何要學會積極傾聽,以及以及積極傾聽所應該具備的態度。

? ? ? 積極傾聽能夠幫助孩子弄清楚她們自己真正的情緒。在他們說出自己的情緒后,這些情緒常常會奇跡般的消失。積極傾聽可以幫助孩子減少對負面情緒的恐懼。積極傾聽是把他看做一個獨立的人,用全新的欣賞與尊重,給予孩子更深的關懷。父母首先傾聽孩子,孩子就更容易敞開心扉,接納父母的意見。并且孩子會自己分析問題,并最終找到某些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因此,積極傾聽,是使孩子變得更加自主、更有自我責任感、更加獨立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 ? ? 積極傾聽所應具備的態度:

1、你必須想要聽到孩子要說的東西。這意味著你必須花時間去聽。如果沒有時間,只需要坦白地實話實說。

2、你必須真誠地想要在當下幫助他解決問題。

3、你必須能夠真誠地接納他的情緒。

4、你必須深深地信任孩子有處理自己的情緒的能力,又有能力為他自己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5、你必須認識到這些情緒是暫時的,情緒會改變,你無需害怕情緒的表達。

6、你必須把你的孩子看做某個獨立于你之外的人。這種“獨立性”將是你能夠“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情緒。

I:這部分其實之前還是了解過,可仿佛自己的引導不夠,也是自己的情緒控制的不好,最主要的是,我無法將孩子獨立于我之外,內心無法真正的把他看成獨立的個體,總是有你是個“孩子”這樣的感受。

A1:以前面對兩個孩子的時候,根本沒有意識到,我是否有真正想去解決他們的問題,因為我沒有嘗試過去傾聽他們的想法,我總是著急的去幫他們下定結論,或者表達思想,試圖去引導,去說教,而不是去解讀他們內心的真正訴求,也就是無法像書上所說的,解碼孩子的需求,或者說,我以為,我解碼正確了,可事實上,真的并不清楚我是否真的正確了,因為我剝奪了孩子們的表達。

A2:以后再面對他們的抱怨的時候,用傾聽的模式去溝通,讓他們說的更多,尊重孩子的表達,也尊重孩子的不滿,尤其是在哥哥和弟弟吵架這件事情上,我總是試圖去講道理,或者引導所謂正確的行為和思想,卻忽略了孩子們之間的情緒,生氣了就是生氣了,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沒有人要要求他們彼此恩愛,彼此支持,他們完全可以自己選擇相處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作為我們,不要干擾,不要引導,不要控制,相信和接納他們的行為及思想。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