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才能
個人觀點:天才論到智商論再到情商論再到逆商論,學術觀點總在不斷地自圓其說,而多數人卻停留在靜止的層面上。
可悲,所以保持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是多么的重要。
成功歸因于天才的環境下,出現了不符的情況,專家就引入了情商的觀點。情商高低又如何判斷?你看過一個脾氣狂躁的人對著心愛的女孩千依百順,萬般體貼嗎?不是情商不高,是他不屑于對你使用情商而已,因為是要消耗精力的。同樣不要因為一個人在工作中發BIAO而覺得他情商低,只能說,他精力耗盡了。所以這樣的情況又有人引入了逆商的概念,面對不可控(精力不足以支付)的活動時,依然保持常態,這里更說明的是習慣,見多了大風大浪,這點小事何瞳掛齒,是不。時代不斷在變,觀點也在變,同樣學習也要應時應人應勢而變。
沒有突出的長板最危險
你看,這章又說到木桶理論是錯的,當年卻說成真理,編入了教科書,這是怎樣一種可怕的事情。難道要說并不是它錯,只是時代變了?
錯就錯在沒有獨立思考的腦袋。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又覺得木桶理論就是錯的呢?錯!!木桶理論在學校時代還是正確的,不偏課才考到好學校,所以不是理論是錯的,而是理論需要一定的環境才是正確。當我們出了校門才發現,需要的是一技之長,然后哭著說老師都是騙人的?嗚呼~本書也解釋說木桶理論本來用于團隊管理,但想想也是不能圓說,人都有強弱點的,只是沒有用好吧,而且用人本來就是管理所在啊,給你一個能自動運營的協作良好團隊,你也好意思說自己是管理者,學會用好優勢本身就是管理者應有技能。
你是“差不多”先生嗎
本章節主要說的是精力付出要有度,得找到自己熱愛的領域,然后付出極致付出。
但應該是先找到熱愛領域再付出、還是付出后才找到熱愛領域?好像是個“蛋雞先后”類的偽命題。。。有些熱愛得努力過后方可得知,有些以為的熱愛最后經不起時間的驗證。
先有雞還是有蛋當然也不重要,給自己一個嘗試區間,比如先做一些專業的測評(性格、職業)再從中找出一些進行快速體驗,大量輸入輸出,在三分鐘熱度過后看看自己的成果,并做好成長記錄(日記)
挑戰是設計出來的
比較喜歡這一節,因為體驗至深。比如閱讀,當速度很快的時間,刻意的減速,刻意拆分。
甚至泛讀其他書類,不在速效上自喜,不以數量自沾。
不痛苦地堅持到底
熱忱,早已經忘記了的詞語。回想在大學,在社群和社聯工作中總可以不倦地付出。
而工作后,更多的是我能做,而不是我愛做,難道這就是我們口中的“生活將我們的棱角打磨圓滑”嗎?
大學畢業是09年(經濟危機剛過),找了本專業相關的工作,記得當時班主任的第一反應是這工作不適合我,而我當時的回答是:“我能做”。
或者就是這一刻,我的熱忱就開始淡出了。
感謝閱讀,我找回了自己的優勢。微信公號回復“優勢”可得到優勢識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