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 & 孵化器
——孵化器這種形式是否適合中國的創業大環境
我們看美國從二戰結束之后至今的科技創新歷程,經歷了5個階段的發展過程:
最早的軍工實驗室
學校實驗室
企業內部的研發中心
企業外部的戰略投資部
目前最新的創業孵化器
整個過程的趨勢,我們看到在變得越來越市場化,越來越小單位。
孵化器在國內確實遇到很多問題,和很多新形態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在國內發展都會遇到很多問題一樣。不是有一句老話:“新生兒都是無用且丑陋”的嘛。
但歸根到底,孵化器是驅動創新最新的一種形態。我們需要創新,大企業需要持續的財務收入,小企業需要實現個人價值。所以大企業需要創新,大企業會去創業。只要這種創新和創業的內生需求還在,就需要一個形式上的載體去承載這類需求。而孵化器就是承載創新和創業,最新的一種形態。
沒有不合適的形式,只有沒做好的品牌。
2.VC & 孵化器
——VC 大熱是否讓早期創業者更容易接觸資本
由于互聯網,早期創業者接觸VC確實在變得越來越透明,但本質上并沒有提高效率。我們看到最終大部分最終成功的投融資案例,大部分還是來自于線下和朋友推薦。
機構每天收到幾十甚至幾百份的BP,每年收到上萬封的BP,目前還沒有通過技術形成有效的篩選和發現機制來判斷出優秀的項目,形成更高效的對接。目前通過朋友和FA的推薦,即通過他們的一度篩選后的項目,仍然是最高效的途徑。在這個領域,互聯網和機器,還沒有取代人。線上對VC的更多意義是PR層面,還沒有觸及業務層面。
至于孵化器退燒與VC的關系,個人覺得沒啥關系。目前的退燒是正常的,就像大部分創業公司在早期經過媒體報道和宣傳之后會形成的一波短期熱潮一樣,是一個自然的去泡沫的過程。
孵化器也是一樣,回歸本質,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3.地產商?高校?
——更多的孵化器由政府高校和房地產商主導是否是一件壞事
簡單來說,有好有壞。
先談談壞處,地產商帶來的更多是空間面積資源,在創業團隊核心需要的產品策略和融資服務上并不能提供很多幫助。另政府和高校,由于自身體制的原因,并不是市場化運營,所以效率不高。
再談談好處,我們在「2015 互聯網孵化器發展趨勢」一文中有提到:
結構上,單一背景的孵化器將逐漸弱化,多方背景的孵化器將逐漸凸顯出優勢。
畢竟,空間,政策和人脈資源,對早期創業團隊來說仍然是很大的幫助。
4.政府?大企業?
——由政府主導和大企業內部支持的孵化器進展如何
政府主導的孵化器,模式很有趣?,F在國內很多地方政府主導的孵化器,也在逐漸變得越來越市場化。政府主導主要體現在品牌上,同時政府提供空間,政策和部分前期裝修和管理費支持。而實際運營更多地在引入市場化的品牌服務機構。
企業內部孵化器,這兩年在逐漸增多,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在美國,我們看到包括 Google、微軟、IBM、迪斯尼、Nike、T-Mobile 等很多企業都在自建內部孵化器。在國內,騰訊有“騰訊創客空間”,阿里巴巴有“百川計劃”,海爾有“海創匯”,聯想有“聯想之星”,最近我們看到很多傳統的家電制造商也在籌建企業內部孵化器,希望以此激活企業內部的創新活力。
作者:梅晨斐 | 編輯:蘇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