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Demo有聊和大家聊了聊比較火熱的共享經濟之“單車”。最近“單車”企業又拿到了融資,讓我們來看之一看:
小鳴單車 ——?9月27日獲聯創永宣天使輪投資數千萬人民幣
ofo共享單車 —— 9月26日獲滴滴出行B+輪投資數千萬美元
優拜單車 —— 未上線先獲天使輪投資
嗯,掐指一算,現在有4家公司在做共享單車的服務了。有沒有當初滴滴快的各類打車軟件的感覺?
形似而神不似
這是Demo++的第一個觀點。
何為形似而神不似?就是說,形式上看似是共享經濟,幾家企業在爭奪市場。與前幾年各類打車軟件共享汽車,司機開快車相似。
但真的不一樣,就像在Demo有聊中所講,這并不是真正的閑置資源的共享再利用,而是自行車租賃服務借助互聯網的模式將整個流程與方式進行了優化,其本質依舊離不開”自己買車 — 收取押金 — 客戶租車 — 收租金“這樣的商業流程。
"燒錢沒用"
這是Demo++的第二個觀點。
近期又爆出來消息,獲滴滴投資的ofo最近開展現包括不限于現金、iPad等禮品在內的補貼活動,鼓勵用戶使用ofo,用戶日刷千單遭ofo默許。
單車這個事情吧,補貼真的帶不動市場,原因有三個:
1.出門騎車不是剛需
2.交通情況復雜
3.性價比
4.車輛集中現象
展開來講:
1.出門騎車真心不是剛需,長距離出行上在有出租車、滴滴、公交車這些交通方式可選時,肯定不會選擇單車,因為騎車很累。
在短距離出行上,在先去尋找車騎過去和直接走過去的方案上,更多人不會去麻煩專門找一輛單車再騎過去,不如走幾步,還可以再微信運動上上個榜對吧?使用頻次真的非常低,一天能騎個2次算是最多了吧。
2.交通情復雜這個大家都懂,城市發展太快,再城市早期規劃上考慮欠佳導致很多城市的道路交通一直是個問題。道路安排不合理,無自行車道等情況非常多件。
還有電動車這一出行工具在南方城市簡直堪比建國初期北京的自行車大軍。安全方面上決定了使用單車上頻率并不是那么高。
3.沒錯,性價比。騎車一個小時大概是15公里,15公里咱除了是特別想騎自行車還是坐公交更快而且價格真的沒差多少。如果是短距離,走路半小時之內,騎車也就是十分鐘,價格是1元,選擇坐公交車也可能也是差不多的價格,但是時間更快。
4.車輛集中這個就很好理解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會出現車輛集中而其他地方無車可騎的尷尬場面。補貼并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單車真正的使用場景還是有所限制的,在特定的環境下和特定的人群中,是有很大的市場的。但要說使用滴滴、優步的概念來套在單車身上,Demo++要說,根本玩不轉的。
還有一點:
有些城市提供免費公共自行車
有些城市限制提倡綠色出行,環保出行。在城市中提供免費的公共自行車進行使用,只需辦、理押金即可使用。在市民普遍接受這種出行方式的城市,這些”共享單車”想擴展市場還是比較難的。
共享經濟是個好事情,閑置資源再利用也是好事情。但無論是Airbnb、Uber、還是滴滴。這些共享的前身是自身輕資產運作,單車共享的單車自產自用,是不是成本高了些?而收回成本又需要太久的時間,同時過多的單車是不是又再次造成了資源閑置呢?
Demo++的結論是:
1.形似而神不似,在商業模式上并無創新。在運作模式上借助互聯網進行了創新。
2.燒錢真的帶不動。反而會導致虧損,Uber中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3.還想來做單車的放棄吧,不要跟風!
4.非要做的話,可以考慮歐洲、美洲市場。
5.投資人擦亮眼睛,一旦燒起補貼,不補貼的時候就會失去大量用戶(Uber中國又是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