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一直是一個追求更高工作效率的人,過去的十多年都在不停的思考和實踐,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生活效率。曾經因為拖延癥患了耽誤了計劃,導致在床上大哭一場。那一天自己計劃6點早起,看書、鍛煉、游玩,結果一直在床上拖延著直到6個小時后,憤恨的給了自己一巴掌,把自己打哭了才起床。
而諷刺的是,躺在床上的6個小時,為了緩解拖延帶來的內疚感,自己居然間歇性的假裝思考,人類拖延癥的根源是什么,思考完累了就去玩手機,玩累了換了姿勢再思考,再玩。我都為自己的機智點贊!
明明是說如何讓自己變得高效,怎么又和拖延扯上關系了呢?
大多數人的工作方式,都還沒有到拼效率的時候。
(出自:大多數人的努力的程度,都還沒有到拼智商的時候。)
絕大數人的工作效率不高的第一原因,都是因為拖延,把拖延解決了,問題就解決80%。個人認為,解決掉拖延癥,是每個期待提高工作效率之人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拖延的壞處
拖延癥患者,往往容易把事情都往后拖延著再去執行,簡單的事情拖半天,復雜的事情拖半年。
不可否認,拖延也是有好處的,拖著拖著,很多事情確實就可以不用再干了。我們當下覺得很著急、很重要的事情,往往過幾天再看就覺得不重要了,因此也就可以不用再干了。
例如:看剛上映的電影,陪來北京的朋友逛后海。
但是隱患也埋下了。很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也同樣的被拖延了。
例如:堅持鍛煉、每天學習英語、給愛人做一頓愛心早餐。
然后拖延帶來的最大問題在于,讓未完成的事情越積越多、讓處境越來越被動、讓情緒越來越糟糕。
我們經常見的一種情形是:一個人明明整天嘴上說忙東忙西,整天東跑西跑,但就是沒見他做出什么實際的事情。如果是一起工作的同事,你或許還會發現他很少主動自信的說:做完了;他一定不是業績最好的那個,但是往往是加班到最晚的那個。
臨界點
最近的自己,就出現了事情越積越多、心理越來不安的狀態。昨天的事情還沒有處理完,今天的事情又新增了很多,明天還有更多的事情會出現。而絕大部分的事情,因為自己沒有及時處理,工作量變得越來越多,后果也越來越糟糕。有時甚至主動去玩手機刷會視頻,緩解累積的未完成工作帶給我的焦慮。感性上自己是輕松了一會,但是飲鴆止渴,休息完情形只會越來與糟糕。
當今天的自己突然意識到,是由于任務越積越多,而導致了我最近的效率低下、情緒不安的時候,我真想狠狠的嘲笑自己一番:過去的三個月自己企圖通過養成做事習慣來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是多么的愚蠢:從2019年1月開始,每個月給自己定一個習慣,每個月爭取做到至少21天。逐步養成習慣。企圖通過習慣的養成,讓自己提升做事的自覺性和效率。
事實是:確實養成了這些習慣(包括早起和英語打卡),但是工作效率卻并沒有提升,否則也不會面臨今天的困境,并寫下這一篇文章。
當今天的自己突然意識到,是由于任務越積越多,而導致了我最近的效率低下、情緒不安的時候,我也突然的想到了解決辦法。那就是立刻去做,無論大事小事,當自己真的動起來的時候,很多原來認為復雜、繁瑣的事情,也都變得小菜一碟,正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正是在這樣的觸動下,從下午三點開始,自己今天做事的效率急劇的提升,處理各種事情猶如關云長過三關斬六將,干脆利落,包括寫下這篇文章。并且自己不再覺得容易困了。之前每當下午五六點就會覺得困,現在明白那是因為缺少壓力和動力。缺少壓力的理由是并非當下非做不可,可以先拖延著。缺少動力的理由是無法快速享受到完成事情的果實。
期待
對于今天的這個體會,又是一個“觸電般的驚喜”。也就是告別拖延,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在于馬上去做。期待這個觸電般的驚喜,讓今天成為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的日子。
上一次出現這種觸電般的驚喜,就在不遠的前幾天。那時我寫了另一一篇文章觸電般的驚喜|如何寫出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