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答讀者問 | 兩難的選擇》提到了兩難問題,那這周就講講「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在《精進》這本書里,提到了「選擇」這方面,那我們就不妨圍繞此來展開。
如果說人生是由一個個「選擇」疊加而來的,每個選擇將變得很重要。「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將是你需要考慮的問題。
給你自己一個高標準
在高中時,讀西塞羅的《沉思錄》中,里面有一句關于做事情的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管做何事,都應該把目標定得高一點,最終即使達不到原定的目標,所獲得的成就也會更接近原定的目標。
同樣的道理,你要做選擇,心中沒有更高的標準,就會隨意選個「湊合」的結果。「湊合」代表著一種消極的心態。如果放在工作上,人就不會選擇高質量完成任務,而是選擇「湊合」地交差。
放在生活上,就比方說,國內的舊傳統,家長總想讓女孩不去挑三揀四,只要找個對自己好的人,就「湊合」過日子。太草率了,這怎么行呢?
做出一個盡量好的選擇,跟一個人采納的標準有很大的關系。而標準來自于每個人的內心,這是環境不能左右的,它只受你的眼界所限。一個三流學校的學生,如果愿意以「985學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相信也可以有比拼一流學生的能力。
關鍵是你內心渴望的是什么?外界給不了你的,你可以自己選擇,選擇那些更符合你高標準的東西。現在有互聯網,為你的高標準提供了許多機會,選擇權在你手上:
如果學校課程爛,就選擇網上高水平的在線課程;如果教材太差,就選國內外優秀的教材;如果身邊的同學不學習,就選擇與最優秀的同學一起交流;如果自由時間很多,可以考慮參加各種有挑戰的競賽……
有句話很有道理:警惕和你大談理想主義的人,但要尊重那些踐行自己理想的人。理想不是貼在你床頭的海報,而是指導你走出人生迷霧的羅盤。小至在某寶買個東西,大至在人生岔路口的決擇,首先搞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你人生的標準,決定給你的格局;你的格局,將左右你的選擇。《精進》中提到四種格局:
零度格局(看不見)
漫無目的,追隨潮流;被流行引導,被親友洗腦;奉行及時行樂,沒有準則,容易被毀三觀。
一度格局(看自己)
利己主義;強調利益相關的知識、技能;信奉“弱肉強食”。
二度格局(看天地)
捍衛真理;鉆研知識,有創造性觀點;追尋真善美。
三度格局(看眾生)
改良社會,增進福祉;對人類史有深刻認識;富有責任,堅定信仰。
尋找自己內心的標準,可以問問自己:
最近一周(一個月 / 幾年來),我做過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是什么?
上周六,我跟「嚴吾先生」做了一次深度對話,他的一個回答讓我感動。我問他:「你覺得目前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去上了一趟洗手間,回來很認真告訴我:「一件小事,初中時的一件小事,我覺得很有成就,但學校和老師卻認為微不足道。」
我請他細細道來,他略帶嚴肅地開始講起:
初三時,他幫整個年級去買輔導教材。為此,他憑著這大單,跟書店狠狠地砍了價,大概就犧牲了他和書店老板的關系,幾乎是「一錘子買賣」。最后為每位同學省下了5塊錢左右。省的錢雖小,但他說,這算是第一次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換取大家的利益。
他一直為這件事感到自豪。這其實跟他此后的行事原則是統一的,他是那種「公共責任」爆棚的人,大概這就叫「知行合一」吧。以這樣的高標準去做選擇,可能一件事很小,但在你心中卻很大,從此可能影響一生的道路。
你有第三選擇
如果遇到兩難問題,記得你不是只有兩種選項。在考場上,你只能選A或B,但在現實生活,哪怕你面前似乎只有兩個選項,也要提醒自己,還有「第三選擇」,甚至更多。
明朝朱元璋對功臣徐達猜忌,想要除掉他,需要找個借口,于是要求徐達跟他下棋。徐達心里清楚,如果他贏了,就是「犯上」,如果故意輸了,就是「欺君」,兩個選擇的結果,都得死。
如果一般人就只會挑一種死法,徐達動了腦筋,下棋當天,跟朱元璋對弈了一上午,感覺快和棋,然后故意失手,讓朱元璋吃了兩個子,然后趕緊跪下來,大呼「皇上,請看!」朱元璋,發現棋盤上呈現「萬歲」二字,龍顏大悅,放過他,還把下棋的樓也賞給他。
徐達做了「第三選擇」,突破原有的兩個選項,巧妙地化解了自己眼前的危機,令朱元璋不再計較棋局的輸贏,而且還向朱元璋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消除了朱元璋對他的猜疑。
我們過去的許多經歷、思維慣性,都會在潛意識為自己制造了「隱含假設」,限制自己思考的角度和范圍。很多表面可見的選項,粗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細細考究,不過是不同形式的「偏見」罷了。
首先找出「隱含假設」牢籠,《精進》中提到有四種隱含假設:
1、賽道假設
總以為自己要跟別人在同一條賽道上比拼。其實,自己可以從更多維度跟別人競爭,與其跟別人搶同一個餅,不如選擇旁邊的蘋果。
2、低關聯假設
總以為關聯度低就是沒用,以為讀書、繪畫、音樂這些東西跟工作無關。殊不知,有些經歷,也許一開始看不到它的意義所在,也許若干年后它們會發揮獨特的作用。
3、僵固型心智
總以為自己的性格、能力總是不變。其實人并沒有確切的性格,面對不同情境會采用不同的應對態度。你看我很內向,但我很可能只在你面前內向,我跟朋友聊天時,也外向得很。人是會變的,學會用成長的心態看自己。
4、零和博弈
總以為「不是我死,就是你亡」。現實世界,更多是「正和博弈」,可以采用「雙贏」的策略。不用我發財,去坑你的錢,可以選擇一起致富。
盡可能形成自己靈活地思維框架,在此基礎上思考「可能選項」并嘗試行動。
書里有三種方法:
1、目標懸置
當有多個目標要實現時,學會懸置某一個目標,讓一個目標先行,等時機成熟了,再重新開始「暫停」的目標。多個目標可以交替進行,不用顧此失彼。
2、能力嫁接
就是「能力遷移」,很多做事方法,底層邏輯和能力是相通的。比如,當媽媽和當CEO,需要的能力差不多。兩者都需要時間管理、溝通能力、動手能力、情緒管理、財務管理、學習能力等等。
3、特性改造
嘗試改變某些事情的性質。如果覺得,工作枯燥無味,愛好太過隨性,那不如嘗試,讓工作變得活潑享受,讓愛好也變得嚴肅認真,說不定會有更好的收獲。
小結
「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兩點:
1、要有高標準,標準就在你內心里。有怎樣的格局,做怎樣的選擇。
2、打開腦洞,永遠有第三選擇,避開隱含假設的束縛,嘗試新的思維框架。
每日精進
心有高準則,腦有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