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堅持寫書單有一年了,今年每月的書單當然還是不會落下。但人不能總是原地踏步啊。
1月作為一年的開始,也需要點“新”的儀式感,閱讀也不例外。
在寫2016年度書單的時候,我回顧了過去一年的閱讀狀況,對2017年的閱讀方向還是有所思考。
2017年,結合實際需要,我定的閱讀方向主要是文學名著、心理學、自我管理和財經這四大類。
書雖然一直在讀,但是也并沒有形成什么體系。所以今年還比較想嘗試的是,每個月能進行一個主題閱讀,希望自己的閱讀更加系統化。
啰嗦了一丟丟,還是直接上我1月的閱讀情況吧。
1.《在江湖》 老樹
這本書可喜歡了,在地鐵上讀了一遍,去朋友家又讀了一遍,然后回家時還在火車上重讀了一遍。
歪詩,長衫老漢,大凡喜歡老樹的人都會提到這兩個詞。讀的過程中,最開始我也總是被老樹的歪詩逗笑,但是多看幾遍,覺得他這自嘲的后面,包含了太多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無奈了。
其實老樹也和我們每個人一樣,要面對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壓力,但是畫畫這個業余愛好,能讓他釋放壓力,并且在日漸堅持中實現自我價值,所以說,興趣還是要有的啊~
一書一畫一文,一人一茶一生,簡單而讓人向往。
有時候喜歡一本書,大概是因為作者說出了你想說的話過上了你想過的生活吧。
2.《旅行箱》維羅妮卡奧瓦爾黛等
這本書不僅裝幀好看而且出版的過程還蠻有意思。由11位法國著名作家應邀完成。
這些作家根據LV公開的檔案“重現”了那些時空旅人和旅行箱故事。在他們的筆下,每個LV旅行箱和主人都有一種特別的緣分,見證了他們獨一無二的人生。
這些應邀寫作的作家進行了一場文學大冒險。甚至被稱為“破紀錄”專家的揚穆凡再度破了自己的極限。他給自己限時6小時完成這個故事,最終在5小時59分30秒后畫上故事句號,不再做修改。
書里有的故事很雞肋,有的也很驚喜。最喜歡《泰迪熊》和《頭等艙》。
3.《何必等來生》 燕子
燕子是我有在關注的青年攝影師,很能鬧也很愛笑。看上去瘦瘦的,扛起攝影器材來女友力也是max。拿起鏡頭,她會非常專業地跟模特溝通拍攝事項,放下鏡頭,她又是個跟你開得起玩笑的樂天派。
她和小猴一起從帕勞回來那天,在微博上發了個視頻,因為有太多留戀和不舍,她們“癲狂”地唱著《紅日》,還拿著罐裝啤酒手舞足蹈地唱《再見》和《北戴河之歌》,小猴哭成了淚人,燕子一直都是笑著的。當時就被她這種盡情享受當下的真性情感動了。
文藝但不過頭,有熱愛且奮力追求,身上好像有用不完的元氣,這樣的燕子真是惹人愛。
這本書里,記錄的多是她的成長經歷和攝影路上遇見的人和事。走更遠的路,聽不同的故事,旁觀迥然的人生,用影像記錄不同的人,燕子一直心懷感恩地在行走,而那些看過的風景聽過的故事也造就了今天的她。
4.《自控力》凱利麥格尼爾
這本書觀點很清晰:意志力非常重要;沒有什么事情不需要付出努力;習慣是可以培養的。
它的可實踐性也挺強。親測有效。比如我在吃飯后本來還想吃點零食,在下班回來后本來只想躺豬,我就會用書里的“我要做”、”我想要“和”我不要“來自我催眠,然后真的就沒吃零食,還乖乖地去跑步了。
所謂的“一念之間”還真是那么一回事。其實人和人的差距,也是由很多個“一念之間”決定的。
意念這東西說來很玄卻真的可以影響很多。當下大家比較熱衷的運動、學英語、減肥,用這個去實踐都不錯。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制定相應的計劃去試試。
5.《聰明的投資者》 本杰明 格雷厄姆
《聰明的投資者》是投資界世界級和世紀級的經典著作,被稱為“投資人的圣經”。
作者格雷厄姆是巴菲特一生的精神導師,他在投資界的地位,就相當于物理界的愛因斯坦,生物界的達爾文。
書的內容主要是講防御型和積極型投資者的最佳投資策略。書里提到的當年投資界的經典案例,可能不適用于當代,但是當做前車之鑒還是不錯。
我連續三周,每天中午讀一個小時,才把它讀完。據說這本書是要讀8-10遍才能讀懂,我只能跟它說,來日方長。
對于財經小白來說,還是有點難讀,不適合作為財經入門讀物。
6.《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海明威
海明威的小說我基本都讀過了,這本算是比較好看的。
講述的是一位失意的作家,在臨死之際回顧這一生,發現自己這一生卻少有紀錄,于是他在夢中乘坐飛機到了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
書里也并沒有特別的跌宕起伏的情節,開篇那只風干凍僵了的豹子尸體奪人眼球,也為全文定下基調。文中運用了很多意識流和象征的手法,所反映的就是人面對死亡時本能的恐懼和掙扎。
我讀很多海明威的作品,但是所感受到的并不是大眾公認的那種硬漢形象,海明威的作品里,背景又多是特別空曠的場地,比如戰場,比如雪地,比如草原,比如大海,場景拉得特別大,而主角又多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很孤獨的樣子,讀來總是讓我心情凝重。
7.《我們仨》楊絳
看楊絳一家的生活狀態,其實也就是平凡人家的樸素生活。沒有你儂我儂的平淡生活,卻有讓人羨慕的細水長流的愛情。
楊絳和錢鐘書都是愛看書之人,但是書里毫無因為學識過人而產生的炫耀之感。不知道是他們所處時代的文人圈都是如此還是他們本身就已經把讀書當成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楊絳說,無論環境多么困苦,讀書和工作都沒停止,因為這是他們的樂趣。
喜歡這種把讀書當成家常便飯的文人,更喜歡他們素人生活里不溫不火的愛情。
8.《慈悲》 ?路內
雖然很多人都唱衰當代文學,但也不乏好的作家和作品。阿城阿乙和畢飛宇就很不錯。1月讀到的這本書同樣也不錯。
無論是阿城的《棋王樹王孩子王》,阿乙的《鳥看見了我》,畢飛宇的《相愛的日子》,還是這本《慈悲》,他們共同的特點是,現實,帶有悲劇性色彩。書里所描寫的社會現實離我們的生活比較近,共鳴會很深,所以你讀起來會相當難受。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我始終相信,這些作家寫這樣嚴肅的作品,有著悲天憫人情懷的,是相信社會會變好的。
9.《獨立日:用電影延長三倍生命》木衛二
這本書是一份電影愛好者兼影評人的私人影單。
看木衛寫他喜歡的電影,我已經看過的,跟著他的文字再去重溫我當時看電影的感受,沒有看過的,就在手賬本上記下,有時間觀之。
木衛二的文字,讓我想起了比目魚和李靜。他們都有自己的見解,但是表達起來不會特別尖銳,讀起來特別舒服。
看別人的書評影評,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電影和文學。但也不建議先入為主。
這本書是我回家順路見書友時,他送給我的。他感覺我一直在讀書,但觀影比較少,送這本書給我希望我多看點電影。嗯,好的。2017年我會多看點電影的。
常聽人說“人丑就要多讀書”,但是我比較傾向的一個觀點是,讀書是為了解決問題。
每個年齡段都會有不同的困惑,而閱讀是打開你視野助你解惑成長的一扇窗。
2017年于我而言,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和提升的年份。所以我定的那四大類也是結合我當前的成長需要而定的。
讀文學名著,簡單來說就是,看別人的故事,為自己的人生鋪路;讀心理學類,可以更好的和自己及社會相處;讀自我管理類,是出于自律才能自由的偏見;而讀財經著作,則是出于工作需要。
讀書是一種便宜又高效的自我投資,當你不知道干什么的時候,那就讀書吧。
2017年,我們和書一起約會吧!
ps:1月份其實還看了《偷書賊》和《百年孤獨》,回家也是把《海子詩集》當作枕邊書。雖然都沒看完,不過讀書的習慣還是都在。但是正如讓人成長的不是年齡,而是你經歷的那些事情一樣,我覺得能夠讓你“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不是你讀書的數量,而是你在讀書中的思考。讀書貴在精,2017年還是要繼續踏踏實實做讀書筆記,認認真真寫書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