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切遵循概率論
例如,重點大學是不是比普通大學更好找工作?
這個回答有兩種思路:
第一是「我有個朋友版」:那不一定,你看,我有個朋友,雖然專科畢業,但依然拿到了世界五百強的 Offer 。而另一個朋友,畢業于 985 ,第一輪就被淘汰了。
第二是「概率版」:重點大學畢業生,比普通大學畢業生,更有可能(大概率)找到好工作。
不以特殊情況討論一般性問題,是做選擇和判斷的基礎。
02 工資真的很重要
有朋友留言,說有兩個 Offer :其中一份年薪 10 萬,另一份年薪 20 萬。前者的 Boss 保證給他成長的機會,該怎么選擇?
先說結論:根據他提供的已有信息,在其他情況(城市、辦公地點等)不矛盾的情況下,選擇工資高的。
個人認為,工作本身的價值包括四點:
金錢。這個沒話說,無論家境如何,自己更有錢跟更自由是呈正相關的關系。
專業能力。這份工作是否能讓自己在這個領域,實現深耕和成長。
人際圈子。工作的同事素質將影響你的很多可能,寧做雞頭的人,很可能會變成雞的。
其他可能。這個包括格局,看問題的視角等等。
工資高的在兩個維度上,更占優勢:
第一,人際圈子。高工資吸引到高素質人才,是大概率事件。我認同一句話:一段時間后,你的優秀程度是身邊人的平均值。
第二,專業能力。大多數企業又不是傻瓜。給你高薪酬,讓你做沒價值的事,他劃得來嗎?
PS:那個 Boss 的保證,額……聽聽就好。
03 他人的經驗,聽一半就好
大多數分享者會把自己的成功歸因于「努力」和「勤奮」。但是,努力勤奮的人太多了,為什么最后是他們,而不是其他人?
「金錢」「人脈」「家境」或者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原罪」,扮演的角色可能更重要。
但這不適合說,說出來也不酷。
所以,還是包裝一個「屌絲逆襲」,看起來更有煽動性,更有感染力。
04 碎片時間學到的,就不要抱太大期望
我們都幻想碎片時間學到知識,戰勝他人,成就自己。
但是,真正的知識肯定是以某個基準為中心,往外發散,互相連接,最后形成網絡。
碎片時間能完成的,只是一個個點。
它們需要找到一個整塊的時間,將信息進行歸攏,邏輯化排列組合。
所以,在地鐵上聽一門課是很感動自己的事,但最感動的,應該是晚上花半個小時把它延伸為自己的體系。
05 沒能力的時候就收起面子
沒有能力,表現清高,又想大家來遷就,這只可能發生在父母面前。
人和人的交流本質上都是交換。
你不能提供價值,又不能給人以情感,那最后別人只會還以冷漠。
于是你感覺受了委屈,全世界都不愛你了。
可是,你愛了全世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