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知筆墨上繼續學習笑來老師的著作《人人都能用英語》,今天閱讀第四章-第六章:朗讀、詞典、語法。
以下筆記為今日收獲:
1.朗讀是語文教育中最古老、最普及、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訓練方式。
具體理由笑來老師在文中寫得非常詳細,信不信、用不用在于自己。
我自己16年夏天的時候,每天晚上都會到海邊跑步30分鐘。跑步的時候我就想著怎么能把這時間高效利用起來,嘗試了很多種:聽古典音樂、聽道德經、聽VOA。但是注意力很難集中在聽力上,所以效果并不好。后來,我開始聽讀新概念,從第2冊開始,邊跑邊讀,因為跟讀所以注意力很難不集中,否則就會跟不上。30分鐘從出門再到進門,一篇1分鐘左右的文章基本就背下來了。天變冷戶外跑步停止后,就再也沒給自己找出過整段時間去朗讀英文。但是最近訂閱了天天用英語后,每晚上我都會用至少半個小時時間先跟讀一遍查完生詞后再讀一遍。我知道這一定有用處,但絕對不會是立馬見效的,但知道了“復利”的力量,我還會去“低估長期的力量”嗎?
2.查字典很重要,非常重要。
說實話,我也一直認為查字典很重要,因為不查字典你連生詞都看不懂,還談什么理解文章。但是我從來沒認為查字典非常重要,查了一個生詞知道怎么讀、知曉1個意思就行。從來沒有深入了解這個單詞的多種解釋、各種詞性、同義詞...如今的電子詞典非?!鞍l達”,一個單詞你所需要的所有東西都可以給到你。我要做的就是,查一個詞就盡量的把“常用”的解釋和詞組(這個很重要)多讀幾遍,爭取都記下來。這樣確實很“麻煩”,但笑來老師,現在怕麻煩,將來會更麻煩。那就現在解決吧!
3.語法很重要,非常重要。
我跟大部分英語沒學好的人一樣,都曾認為:“語法P用沒有,漢語就沒學過語法不一樣說的很好嗎!”也曾咨詢過好多外教,被告知語法沒什么用,于是乎,坦然面對,反正學英語也不為了考試,能交流就行唄。結果,正如笑來老師說的那樣,把自己的標準從“熟練使用”降低到“熟練日常交流”,結果就是一寫英文文章就漏洞百出,還找不出錯誤的地方(囧),一說起長句子就嗯..昂..哼個沒完...
從今天開始,我也要好好補習下語法了,分兩步:單詞能看懂,句子卻看不懂時,按照笑來老師給出的查詢方法去語法書中找答案;通讀一本語法書,“創造”自己的句型模板。
總結一下:朗讀很有用,查字典非常重要,語法非常重要。
3.9日第三章筆記內容:
今天在知筆墨上繼續學習笑來老師的著作《人人都能用英語》,今天閱讀第三章:語音。
以下筆記為今日收獲:
1.別因為自己發音不“標準”而感到自卑。
對于笑來老師說的這點深有感觸,尤其是剛上大學,早晨去英語角找老外對話,特別“羞于”開口,因為覺得自己的發音實在是“太爛了”。再碰到一兩個“大?!?,聽聽人家的“標準”發音,更打擊了自信心。等到自己慢慢積累了一段時間,才慢慢把發音不“標準”這件事放下,因為我發現一個“秘密”:自己的中文發音就不好聽,何苦在第二外語上再“為難”自己?之所以是過了一段時間才“放下”,也是因為自己有了進步所以有了“信心”,而進步的原因就是:持續的聽。而這也是笑來老師在文中提到的語音提高方法:持續不斷的多聽。
2.語音提高的方法只有一個:多聽(每天輸入量大于4小時,至少持續半年)。
2.1.前期別因為聽不懂而糾結、放棄
這一點正是說給我這樣的人的,一直到現在,我還只聽老友記(因為前一天看過,所以對劇情有了解,能聽懂),一旦我打開諸如“天天用英語”上新的聽力材料,前3分鐘還能集中精力去聽,等到后來越來越跟不上了,就失去了注意力,直至失去耐心——不再聽了。笑來老師說,前期我們聽文章的目的是在重建語音識別能力,所以“是否聽懂”不是我們的主要矛盾,不要過于糾結。當然隨著能力的積累,通過精讀,再讓自己聽懂的更多,這是一個能力積累的過程。
2.2.別“循序漸進”,一開始就聽正常的材料
雖然從“聽不懂”到“聽懂”是個積累的過程,但是對于聽力材料的選擇可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一開始聽力的材料就應該是正常語速。這點和想成為“成功者”就要按照“成功者”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是一個道理。
2.3.多涉獵不同強調的聽力材料
這點自己做的還不錯,美音、英音都可以成為我的聽力材料,如果以后有機會聽日音、印度音,都可以嘗試。
3.不標準是因為讀錯了,所以新學的每個單詞都要查字典。
3.1.不要想當然地去讀新詞
3.2.查單詞一定要讀音標,然后做記號
3.3.每學習一個新詞,把衍生詞都讀一遍。
其實這點跟笑來老師講口語是一個道理:口語不好根本原因是你不知道說什么,發音不標準很有可能是因為你讀錯了。之前在網上和老外聊天時,困擾老外最多的是單詞的發音,因為單詞的發音錯誤,造成老外理解困難或者干脆理解錯誤。其實對我而言,除了新學的詞因為“不知道”發音犯錯外,很多“老詞”讀錯的原因是重音音節搞不準。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查字典。給自己的硬性規定:不管新詞還是“老詞”,只要查字典了,就一定要讀音標。
4.關于發音的幾個技巧點
4.1.放慢語速。
以前上外教課,老外就要求我們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慢,這樣才能讓外國人“聽懂”你在說什么。我自己語速快的原因有兩點:一是不自信,我在講中文時語速最快的情況是:演講,因為緊張(不自信)所以不自覺的語速就加快了。二是發音時該長的沒長(長元音),該飽滿的沒飽滿(雙元音)。這也是為什么笑來老師強調查字典、學音標的原因所在。當然我也會主動給自己設置“彈窗機制”,一旦想加快語速,就提醒自己“慢下來”。
4.2.注意停頓。重音音節十分重要。
重音音節和上文提到的一樣,查字典,去積累。除此之外,別無它法。
4.3記錄聲調。中文有,英文也可以借助類比,自己去揣摩、記錄。
這點是之前從來不知道的(大神之所以是大神,就是因為他能去“創造”學習方法),英文雖然不像中文分聲調,但是我們可以去“創造”啊,根據聽到的英文發音,去總結、記錄規律。“記錄聲調”這件事對我來講十分牛X,不僅是因為本身,而是因為“創造”,學習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借助“類比”自己去“創造”方法。
文章還詳細分解了一些重點發音,非常詳盡,就不一一寫下來了。這些知識絕不是看一遍就完事的,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一遍一遍再一遍的去研讀。
3.8日前兩章筆記內容:
今天在知筆墨上繼續學習笑來老師的著作,讀到了笑來老師的這本《人人都能用英語》,一共八章,今天閱讀了前兩章,以下記錄今日收獲。
1.口語不知道怎么說,根本原因是你不知道說什么。怎么辦?
2.“記錄”自己的口語書。
2.1.先用中文寫下你想表達的思想(做到邏輯通順),持續幾天,再用英文把中文的內容表達出來。
我曾給自己規定每天寫一篇英文日記,但是寫了幾天發現沒東西可寫了,于是現在基本上3天才能“憋”出一篇不足600字的日記。我現在知道寫不出來的問題癥結所在了,因為腦子里根本沒有一個邏輯通順的內容,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表達什么,所以寫的時候“東一頭西一頭”,很快就詞窮了。
所以從今天開始,我會先用中文把想表達的東西按照邏輯順序寫出來(提綱),然后自己再用英文往提綱里加“血肉”。
2.2.根本不知道怎么表達的時候,先想辦法說出來一個,記錄下來,等待“時機”去修正。
在和老外聊天的時候,經常一些簡單的東西描述不出來,當時想著等對話結束,一定去“查查”。結果對話結束時,一定去“查查”的想法也跟著結束了。
根本沒有做到記錄下來,等到下次遇到“地道”的表達時,90%的可能都忘了自己曾經被困擾過,于是周而復始,沒有絲毫的進步。
所以從今天開始,當我不知道如何表達時,我一定會記錄下來,中文/我的英文/空格,腦袋中有了印象,下次再遇到“地道”的表達時,我會把“空格”填上,也就不會再錯過“進步”了。
2.3.如果要說“長篇大論”,就一定先寫下來。
“長篇大論”不一定是演講、作報告,也包括“深入”交流。笑來老師在文中分享了曾經在機場碰到一位外國美女搭話,笑來老師一時“詞窮”(我認為被美女搭訕緊張的因素占80%,哈哈),怎么辦?不回話多尷尬??!笑來老師“靈機一動”拿了一個問題反問美女,就這樣兩個人你來我往的“搭”上了。而解圍的這個問題是TOEFL作文題第一道...笑來老師當時在新東方教英語寫作,這個話題不知道寫了多少遍、修改了多少遍。
所以還是跟前面說的一樣,每天寫日記,把自己深入思考的東西寫下來。這樣,以后再和老外交流就不會僅限于"I am not happy today ,because we lost the football game again ."而是會接著分析“reasons”。
所以總結一下:想說好英語,就只說你準備過的東西,而最好的準備就是把它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