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書的速度走有所下降,出去旅行了十天,閱讀的進度條一度停滯,這幾天開始調整狀態,慢慢加快閱讀速度。
今天讀完了東野圭吾的《信》,這本書和我以往看的東野圭吾小說不太一樣,可以說這是一本非常不“推理”的推理小說了,如果硬要扯推理解謎之道,也大抵是在揭示和剖析社會謎團吧。
注重觀察,善于體驗生活的東野圭吾,他的作品中有不少在社會熱點,社會現象上大做文章,也在引導大家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現象關注與思考。
這本書中他關注到了服刑人員家屬的生活困境與苦惱,書中的男主角直貴作為服刑人員家屬在社會上生存處處遇到障礙與挫折,上學受到歧視,樂隊被迫退團,工作屢受干擾,愛情遭遇阻礙,甚至組建家庭后的新家屬也成為被歧視的對象。
而在獄中服刑的哥哥剛志,對弟弟的處境一無所知,還不間斷地在獄中寫信寄給直貴,
面對重重情形,直貴一度對哥哥寄來的信產生厭惡。甚至萌發了與哥哥斷絕關系的想法,卻始終無法下定決心。直到最后,因為女兒在幼兒園中收到欺負與孤立,他才真正下定決心與哥哥徹底切割。
獄中的哥哥在給弟弟寫信的同時,也定期寫一封“道歉信”寄去受害者緒方家屬的家里。直到他收到弟弟最后一封“決絕信”,他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信一直在對別人產生困擾,直貴如此,緒方應該也是。于是他決定給受害者家屬寫最后一封信,最后一次表達歉意,也順便說明這是最后一封信,此后不再打擾。
看到這里猛然覺醒。原來我們自以為的懺悔贖罪,其實對受到傷害的人來說,是不必要的負擔。這種情況下,不打擾才是最大的善意吧!但犯罪者通常會為了減輕自己的罪惡感,而不斷地向受害者家屬做所謂的道歉賠償。
很多人做事不考慮后果,即便考慮了后果,也大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的。如果人人都能用“蝴蝶效應”的思維去聯想一件事的后果,那么這個世界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那么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壞人了?沒有壞人就沒有善惡之分了嗎?那么,為什么一定要有“惡心”?壞人是一定要存在的嗎?這個世界就不能保持在一個絕對“善”的環境里嗎?
我不知要如何想像,我也不敢想象。
分享一段書中的文字:
“正是這樣。人都有著各種關聯,有愛情,有友情,誰也不能擅自將它切斷。所以絕對不可認可殺人。從這個意義上講,自殺也是不好的。所謂自殺,是殺掉自己。即便自己認為可以這樣做,他身邊的人不一定愿意這樣。你哥哥可以說像是自殺一樣,他選擇了社會性的死亡。但是,他沒有考慮留下來的你會多么痛苦。靠沖動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包括你現在受到的苦難,都是對你哥哥所犯罪行的懲罰。”
但愿身邊的你我,都能時刻保持“善”的念頭,心里有一桿秤,遇到事兒,知道如何權衡利弊,了解怎樣做會更好。
不傷害自己,更不要傷害別人,寬恕自己,也包容別人。保衛好自己的領域,也不去侵占他人的時空。
愿你明日比昨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