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伴隨著教師節的到來,朋友圈里到處彌漫著各種致敬恩師的圖文信息,雖然我們很多人可能已經記不起小學、初中教師長得什么模樣,可能對于高中、大學教師也只停留在學習、學分的苛刻印象之中,但我們仍然不得不將他們視作是我們一生的“恩師”。在教師節到來之際,如果不發出點聲音,仿佛我們成了沒上過學的人,或者是沒有感恩之情的壞學生,于是乎,有必要發出點聲音,讓曾經的同學、教師們看到我們滿滿的懷念。
某種意義上講,這其實是朋友圈社交帶給我們的一種情感壓力,逼迫我們不得不在某些重要的時間節點站出來怒刷一下存在感。
不過,在教師節期間怒刷存在感的可不只是有我們平頭百姓,還有一些明星藝人也在通過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觀點,“感懷”師恩。這其中最特別的,莫過于德云社弟子曹云金同學對恩師老郭先生表達出的“敬意”了。
在郭德綱將昔日出走的弟子們從德云社除名之后不久,曾經的“兒徒”曹云金站了出來,發表了一篇名為《是時候了,也該做個了結了》的“討伐檄文”,直接對昔日恩師大幅度“開撕”,有理有據、有憑有證、有圖有真相地列出郭德綱數宗“罪狀”,直言師傅當年對待自己有諸多不公,甚至各種道德敗壞之舉也一并捅出,正式拉開了這場德云師徒間的長文罵戰。
然而,就在各大網絡觀光團粉絲以及各路吃瓜群眾都已經擠滿沙發、備好馬扎、躺好地板,準備觀看一場語言功底最好的相聲界精彩撕逼大戰的時候,劇情卻沒有按照群眾導演的思路來發展。
這部大劇之所以沒有能夠演下去,主要是兩位男主角之中更大腕的那位,也就是師傅郭德綱玩起了“耍大牌”,對本劇采取了完全不配合、不參與、不回應的態度。直至今日,郭德綱才終于給出一句“我給你整個故事會你還不得飛起來咬人”的言論,直指曹云金的長篇大論只不過是“一篇作文”而已。
如此一來,這場師徒撕逼大戲一下子演變成了曹云金個人的獨角戲,抑或說是“苦情劇”,在這個推崇喜劇、熱劇、偶像劇、懸疑劇的網絡時代,獨角戲、苦情戲顯然入不了各路觀光團和吃瓜群眾的法眼,于是乎,這場撕逼也一下子變得索然無味。
而對于這種結局,曹云金同學在發文之前有沒有想到過呢,以他對于郭德綱的了解以及對于娛樂圈的規則,他應該是能預料到的。
長文宣戰,公開撕逼的結果,無非有兩種,其一是郭德綱激烈回應,針對其所列的“罪狀”一一解釋并再發詰問,對于這種態勢,顯然小金同學應該不是老郭的對手,畢竟,人家的“碗”在那里放著呢,在這個圈子里混,有些不可言說的資源,會左右著一場場撕逼大戰的勝負天平;其二,也就是另一種結局,那便是如今的局面了,老郭同志以不變應萬變,以無聲勝有聲,在今天接受采訪的時候,郭德綱也直言自己“實在是太忙了”、“以后再回應”,這一招便猶如太極拳一般將對手來勢洶洶的攻勢化有形為無形。
郭德綱的說法實際上是表示自己根本不在乎這點小事兒,在輿論大眾一致認為江湖即將掀起一場腥風血雨的時候,在曹云金出招之后苦思冥想準備好各種應對策略之時,老郭淡淡的一句“很忙”,便表示這種事情在自己這里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兒,不值得自己為之付出任何時間和精力。
既然結局如此,那么曹云金同學的這番“致敬”恩師又是否是白費了心思呢?
顯然不是,和我們普通人一樣,無非是怒刷一下存在感而已,唯一的區別只是金哥用的方式逼格更高,情懷更大,方式更奇特,而已。
實際上,從德云社這個團體開始受到網民的關注之后,各種類似的奇葩新聞便層出不窮,而這其中每次事件均以郭德綱作為核心人物來進行“表演”。與央視記者大打出手、與旗下弟子爭論不休、就春晚演出出爾反爾……這些都是德云師徒們給我們所演繹出的一幕又一幕精彩劇集,而每一次的演出,都能夠讓郭德綱、讓德云社極大地增加網絡曝光量,讓他們再次回歸到人們的視線與關注范圍之中。
在如今這個時代,相聲的沒落似乎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德云社和郭德綱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給這個傳統的表演藝術帶來了新的希望與活力,而且借助于互聯網渠道的傳播,讓這一眾師徒們火遍大江南北,本身對于相聲藝術的推廣與發展是一件極好的事情。然而,火起來之后的德云社,仍然始終無法堅持在相聲本身領域內深耕細作,老郭同志不斷地參加各種綜藝節目、參演各種影視節目,試圖通過綜合渠道來宣傳自己的“喜劇精神”,這無疑是對于相聲藝術形勢落后、趨勢漸頹的一種默認。
然而只有這樣還不夠,各種各樣的撕逼大戰,才是網友們更為關心、也更樂于關注的,于是乎,老郭與央視撕,與傳統相聲名家撕,與旗下弟子們也撕……撕出曝光量,撕出新活力。
有這樣的師傅,必然也就會有這樣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曹云金真正做到了青出于藍,是否能勝于藍,目前尚且未為可知。但是至少,他對于離開師門、獨自闖蕩的生存之道已然了然于胸。
這一次期待中的論戰,沒有出現,但是卻讓曹云金同學的名字和身份得以在全網范圍內大幅度出現,這便達到了他的目的,怒刷存在感。
教師節,學生向老師致敬,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不應該成為一種讓我們的內心去被動相應的責任與壓力,更不應該成為許多別有用心者另類營銷的手段與技倆。
畢竟,致敬恩師,重在內心,大可不必張揚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