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探春是《紅樓夢》中賈政與趙姨娘所生、排行老三的女孩子,是金陵十二釵正冊女子之一,排在第四位。
趙姨娘是賈政的奴婢侍妾,在封建社會中侍妾的地位很低。探春雖是庶出,但和寶玉等子女均在賈母身邊撫養(yǎng)長大,也受到了極好的教育。
探春,不僅長相漂亮,也聰慧伶俐,精明能干,是《紅樓夢》中我比較喜歡的一個人物。
我喜歡探春,因為她的性格非常開朗,頭腦冷靜,很少把自己置放在消極、沮喪、絕望的狀態(tài)之中。這跟林黛玉有著很大的不同。
01才女探春
在賈家的四個姑娘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從小受到良好教育,每個人都有自己拿手的技藝,四個姐妹對應(yīng)著琴棋書畫。
探春不僅貌美,也趣味高雅。她工詩善書,發(fā)起成立了海棠詩社,是大觀園中的一位大才女。
在《紅樓夢》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jié)海棠社? 蘅蕪苑夜擬菊花題”中,探春在大觀園朋友圈里發(fā)帖子,邀請眾人結(jié)詩社,恰逢賈蕓送來海棠花,眾姐妹們和寶玉各自起了雅號,以海棠為題做詩,并給詩社起名為“海棠詩社”。
探春道:“只是原系我起的意,我須得先作個東道主人,方不負(fù)我這興。”
李紈知道自己不大會做詩,自告奮勇?lián)巍吧玳L”,同時任命了迎春、惜春擔(dān)任“副社長”。
詩會大賽開始了。李紈負(fù)責(zé)出題,以白海棠為題,由迎春隨機抽出“十三元”的韻腳,要求除第一句必須壓“門”字韻外,其余的韻分別是:“盆、魂、痕、昏”。
眾姐妹及寶玉一起做詩。
先看探春的稿上寫道是:
詠白海棠 門盆魂痕昏
斜陽寒草帶重門,苔翠盈鋪雨后盆。
玉是精神難比潔,雪為肌骨易銷魂。
芳心一點嬌無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謂縞仙能羽化,多情伴我詠黃昏。
讀到這里,我們看到,作家曹雪芹,讓探春以宇宙速度,第一個做出詩來。
從探春的這首詩中,特別是“玉是精神難比潔,雪為肌骨易銷魂”兩句,正是探春個人精神氣質(zhì)的真實寫照,也與她的判詞中“才自清明志自高”相吻合。探春雖然庶出卑微,但她的精神品格卻像白海棠一樣的高潔。也是她“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的形象的描繪。
芳心無力、倩影有痕、縞仙羽化,這幾個詞讓人聯(lián)想到斷線的風(fēng)箏,也聯(lián)想到后來探春的離家遠(yuǎn)嫁。探春把自己的情感與白海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實際上也是借白海棠詠嘆自己。
02.探春理家
探春理家,是曹雪芹刻畫賈探春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紅樓夢》中非常精彩的章節(jié)。
如果將賈府比喻為一個大公司,董事長是賈母,總經(jīng)理是王夫人,但王夫人基本上不管事,全權(quán)交給總經(jīng)理助理王熙鳳代辦。當(dāng)王熙鳳身體欠安時,賈探春代理了總經(jīng)理助理一職。
賈府三小姐探春,是個“才自清明志自高”有頭腦、有才干的補天派。她只是生于末世,如果探春是個男兒,一定會力挽狂瀾,為家族的興盛干出一番事業(yè)。只可惜探春是個女兒家,受制于封建禮教的束縛,只能在家中閨守。
在《紅樓夢》第五十五、五十六回中,著重描寫了探春理家的情節(jié)。這些生動的描寫,集中展現(xiàn)了賈探春的性格特點,也使得賈探春在紅樓眾多女子中顯得與眾不同。盡管賈探春的形象光彩照人,但其終將逃不過悲慘的命運。
探春理家的背景,“正值榮府經(jīng)濟(jì)陷入困境之際”,又趕上王熙鳳因小月子,身體病弱,賈府無人料理。老婆子們知道鳳姐病了,得空兒吃酒斗牌,白日里睡覺,夜里斗牌。王熙鳳在時,他們還有個懼怕,如今他們隨便了。見此狀,王夫人只好將家中之事托與李紈。
眾人先聽見李紈獨辦,各各心中暗喜,以為李紈素日原是個厚道多恩無罰的,自然比鳳姐兒好搪塞。便添了一個探春,也都想著不過是個未出閨閣的青年小姐,且素日也最平和恬淡,因此都不在意,比鳳姐兒前更懈怠了許多。
王夫人深知李紈“尚德不尚才”,管不了下人,于是又命探春同李紈一起管理,后又找來寶釵,三人共同管理。
王夫人安排寶釵協(xié)理工作,其中暗含深意。王夫人深知妹妹薛姨媽一直在鼓噪“金玉良緣”,薛姨媽希望讓寶釵嫁給寶玉。王夫人便借鳳姐生病之機,讓薛寶釵參與賈府管理的大事小務(wù),展現(xiàn)其管理能力,日后也好向賈母稟明。
寶釵確實有能力,或許還在探春之上。但薛寶釵的人生哲學(xué)是:“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她作為賈府的客人,覺得不關(guān)自己的事少開口,甚至是不開口。
于是真正管理賈府的重任實際上落在了探春身上,也終于給了探春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
探春剛剛擔(dān)任了代理總經(jīng)理助理的職務(wù)沒幾天,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生母趙姨娘的弟弟趙國基去世了。按照賈家的慣例,要給些喪葬銀兩。
眾人得知后,都在打聽李紈、探春二人如何處理?想看她們的笑話。
若辦得妥當(dāng),大家則安個畏懼之心,若少有嫌隙不當(dāng)之處,不但不畏伏,出二門還要編出許多笑話來取笑。
趙國基是探春的親舅舅,這個考驗擺在了探春面前。
面對此事,李紈想了想道:“前兒襲人的媽死了,聽見說賞銀四十兩。這也賞他四十兩罷了。"吳新登家的聽了,忙答應(yīng)了是,接了對牌就走。
吳新登家的心知肚明,她在給探春出難題。
探春道:“你且別支銀子。我且問你:那幾年老太太屋里的幾位老姨奶奶,也有家里的也有外頭的這兩個分別。家里的若死了人是賞多少,外頭的死了人是賞多少,你且說兩個我們聽聽。”
探春讓吳新登家的找來舊帳查看后,只同意賞銀二十兩。即為賈府辦事的下人有內(nèi)外之分。
趙姨娘得知后,來到總經(jīng)理助理辦公室,開口便說道:“這屋里的人都踩下我的頭去還罷了。姑娘你也想一想,該替我出氣才是。”趙姨娘一面說,一面眼淚鼻涕的哭起來。她軟纏硬磨,認(rèn)為探春只給她親舅舅二十兩喪葬銀,是給她的“沒臉”。
探春忙道:“姨娘這話說誰,我竟不解。誰踩姨娘的頭?說出來我替姨娘出氣。”趙姨娘道:“姑娘現(xiàn)踩我,我告訴誰!"探春聽說,忙站起來,說道:“我并不敢。”
盡管親媽找上門來哭訴,還給自己當(dāng)眾下不來臺,探春還是笑著拿出賬本翻給趙姨娘看,又念與她聽,依然沒有妥協(xié)。探春和趙姨娘講明道理,自己竟落了淚。可見探春內(nèi)心的矛盾,一面是自家親人,一面又是公司里的規(guī)章制度。
探春查明舊帳,秉公執(zhí)法,捍衛(wèi)了執(zhí)法的公正和權(quán)威,也維護(hù)了自己的威信和尊嚴(yán)。
有一種觀點認(rèn)為探春的所作所為過于嚴(yán)苛,她可以私底下用自己的俸祿給趙姨娘一些銀兩。但是在我看來,管理就是一把尺子量到底,無論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如果探春私底下用自己的俸祿給趙姨娘一些銀兩補給,看似探春很有人情味,既維護(hù)了公司的利益,又兼顧了自己的生母。但是依照趙姨娘的性格特點,她不會領(lǐng)了探春的銀兩,還會保護(hù)探春的做法,她定會滿園子地說她家的探春對她多么好,給了她四十兩銀子。這樣會給探春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探春在總經(jīng)理助理的位子上還做了兩件事,一是開源,二是節(jié)流。
探春覺得賴大家的花園管理辦法很好,借鑒管理大觀園,將園圃、池塘等委派給園中的婆子、媳婦等來承包,各自享用剩下的盈余。
探春還提出來取消了寶玉、賈環(huán)、賈蘭三人上學(xué)的點心、紙筆月銀,把各位姑娘每月脂粉錢二兩銀子也取消了,此項改革縮減了重復(fù)開支。
探春理家的主要特點:
一是、堅持原則,秉公執(zhí)法,敢做敢當(dāng);
二是、機敏靈巧,心思縝密,開源節(jié)流;
三是、克服阻力,興利除弊,立志改革。
探春理家和王熙鳳協(xié)理寧國府的異同:
兩人的相同點:
兩人都能夠洞察賈府中的問題,并能抓住問題的要害,兩人都有出色的組織管理才能,行事風(fēng)格相似,親力親為,雷厲風(fēng)行,令行禁止。
兩人的不同點:
兩人管理的最大不同,在于管理的目的不同。
王熙鳳協(xié)理寧國府,目的是“欲”,為了謀取一己之私利,王熙鳳將每月的銀兩拿出去放貸。如果從資金管理的角度看,她是為了資產(chǎn)增值,但增值部分不應(yīng)當(dāng)歸她自己。她拖延發(fā)放銀兩的時間,只為自己謀利。
探春理家完全是出于對這個家庭的公心,為了家族的未來和發(fā)展。探春敢于堅持真理,不徇私,不懼親娘鬧事。
兩人的管理方式不同:
王熙鳳殺伐決斷,獨斷專行。遇事不用商量,一人決斷,嚴(yán)刑重罰,威重令行。用權(quán)力進(jìn)行管理。
探春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理在事先,講明道理,精于合作,善于協(xié)商,多與李紈商量,自己又有主見。
兩人理家的性質(zhì)不同:
王熙鳳不太識字,只憑感性管理。她協(xié)理寧國府,只是治理和整頓。
探春有文化學(xué)識,探春理家是理性管理,有法制精神,具有改革的性質(zhì)。
探春理家雖然有改革的性質(zhì),但是賈家的腐敗早已根深蒂固,盡管她的改革有些銀兩進(jìn)帳,但仍然只是杯水車薪。僅憑她一個人的能力是無法挽回賈家的敗局。探春的改革也只是表層的改革,無法撼動賈家的要害。再有只有多半年的時間,隨著王熙鳳的復(fù)出,探春將總經(jīng)理助理的職權(quán)重新交回到王熙鳳手中。探春的改革也就此結(jié)束了。
03.探春遠(yuǎn)嫁
賈探春作為紅樓夢金陵十二釵中的女子,她的判詞、畫、曲暗示我們探春怎樣的命運結(jié)局?賈寶玉在太虛幻境中看到了什么?
畫
兩個人在放風(fēng)箏,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
判詞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fēng)一夢遙。
曲《分骨肉》
一帆風(fēng)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在《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迷賈政悲讖語” 中,賈家為薛寶釵過生日,鳳姐夫婦打算辦一個和黛玉一樣的生日宴,賈母帶眾人聽?wèi)颍统鰺糁i讓大家猜。賈母見元春喜悅,也命人制作燈謎大家猜。賈政看了這些不祥的謎底,悲傷感慨。
其中探春的燈謎是:
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
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fēng)怨別離。
賈政道:“這是風(fēng)箏。”探春笑道:“是。”
探春的燈謎是風(fēng)箏,這與她的畫相吻合。
紅樓夢金陵十二釵的判詞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先有了畫,然后附一首詩,詩和曲子都是對這幅畫內(nèi)涵的解讀。
判詞中“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是說探春雖然是庶出,但她有著較高的才情與志向,探春不僅貌美,而且精明能干。探春的能力也在探春理家中得以展現(xiàn)。但是,探春卻生于賈家的末世階段,沒有趕上好時候,命運不佳,所以注定一生坎坷凄涼。
探春曾經(jīng)說:但凡我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業(yè),那時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兒家,一句多話也沒有我亂說的。由此可知探春的才干和抱負(fù),她不甘于閨閣之中,只做一個待嫁的貴族小姐。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fēng)一夢遙。”這兩句很重要,為什么是“清明涕送江邊望”,這里點明了探春遠(yuǎn)嫁的時間是在清明時節(jié),清明正是放風(fēng)箏的時節(jié),更是祭祀先人的時節(jié),并非嫁娶的好日子。其中一定暗含了不為人知的事情。“涕送”是指流著眼淚的離別。
從探春的判詞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一是、探春八十回后確實遠(yuǎn)嫁異鄉(xiāng)。
二是、探春出嫁似乎是一去不回。
三是、探春出嫁時,滿心悲泣和不舍之情。這樁婚事探春可能并不如愿,但她又沒有反抗的能力,甚至為了家族只能做出犧牲。
這幾點恰巧在紅樓夢曲子得到了印證。
探春遠(yuǎn)嫁,一帆風(fēng)雨路三千,與家人分離,一直哭到晚年。盡管自己生活得并不如意,還要告慰爹娘,不要惦念孩兒。自古遠(yuǎn)嫁都是這樣,再要見到爹娘恐怕很難、很難。如今分開兩地,各自保平安吧。我已經(jīng)去了,不要再牽掛我了。
曹雪芹在第五回里就已經(jīng)暗示了探春的最后結(jié)局。
在《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 死金丹獨艷理親喪”中,大家在寶玉處吃酒,取樂,擲骰子,抽花簽。探春抽到:
日邊紅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簽者,必得貴婿,大家恭賀一杯,共同飲一杯。”眾人笑道:“我說是什么呢。這簽原是閨閣中取戲的,除了這兩三根有這話的,并無雜話,這有何妨。我們家已有了個王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說著,大家來敬。
這里,暗示了探春要做王妃。《紅樓夢》里許多話都不是白說的,前后有照應(yīng)關(guān)系。
在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詞”中: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鳳凰,見天上也有一個鳳凰,因道:“這也不知是誰家的。”眾人皆笑說:“且別剪你的,看他倒象要來絞的樣兒。”說著,只見那鳳凰漸逼近來,遂與這鳳凰絞在一處。眾人方要往下收線,那一家也要收線,正不開交,又見一個門扇大的玲瓏喜字帶響鞭,在半天如鐘鳴一般,也逼近來。眾人笑道:“這一個也來絞了。且別收,讓他三個絞在一處倒有趣呢。”說著,那喜字果然與這兩個鳳凰絞在一處。三下齊收亂頓,誰知線都斷了,那三個風(fēng)箏飄飄搖搖都去了。
這一段話極有深意,畫中原本是兩個人在放風(fēng)箏,但偏偏又來了個“門扇大的玲瓏喜字帶響鞭”的,這個風(fēng)箏是誰呢?很有可能這里暗指皇家勢力,以探春作為犧牲品,替朝廷去和親。
在《紅樓夢》第七十二回中,賈母八十大壽,是件極盛之事。皇親附馬王公諸公主郡主王妃國君太君夫人等,諸官長及誥命等前來祝壽。
賈母的好友南安王太妃也來祝壽,她要見見府上的姑娘。在席間,賈母先是讓湘云、寶琴、寶釵、黛玉來見南安王太妃。后又推出了賈府中能干的探春。
南安太妃明為為賈母祝壽,實為為兒子選妻。邢夫人都明白這個道理,精明的賈母肯定會明白這層意思,所以特意最后安排探春出場,湘云、寶琴、寶釵、黛玉幾個親戚女孩只是陪襯。
南安太妃十分喜歡探春,她一手拉著探春,一手拉著寶釵,問:“十幾歲了?”又連聲夸贊。南安太妃這一系列的動作,足以說明探春的出色,沒有辜負(fù)賈母的期望。
結(jié)果是邊疆發(fā)生了海嘯,還因災(zāi)害引發(fā)了匪亂,負(fù)責(zé)巡邊的正是南安太妃的兒子南安郡王。探春的這樁婚事變得遙遙無期。
探春沒能等來做南安郡王妃的機會,卻遠(yuǎn)嫁海外做了外藩的藩王妃。所以才入了薄命司,成了紅樓夢萬艷同悲的金陵十二釵之一。
但是在《紅樓夢》后四十回里,寫因賈政負(fù)責(zé)海疆戡亂的軍需及賑濟(jì)物資供應(yīng),結(jié)識了鎮(zhèn)海總制周瓊,周瓊是江西節(jié)度使,便將探春許給了周瓊的兒子,嫁給了海南島上鎮(zhèn)海總制周瓊家的公子。
在第114回中甄應(yīng)嘉奉旨安撫海疆,臨行前來拜訪,賈政便托他去周府看望探春。
在第119回中,探春回京探親,“見了王夫人形同枯槁,眾人眼腫腮紅,便也大哭起來。”
在過去那個交通閉塞的年代,探春不可能重返家鄉(xiāng)與親人團(tuán)聚。
后四十回,程高本的狗尾續(xù)貂顯然與曹雪芹最初的本意是相違背的。
可嘆探春正是那只斷了線的風(fēng)箏。
有一種觀點認(rèn)為,探春遠(yuǎn)嫁,擺脫了她那紛亂的大觀園,也避免了后來大觀園被抄家的命運,她在外為藩王妃,或許可以施展探春的管理才華。
但是任何一個女孩子,遠(yuǎn)離家人都是一種苦楚的事情。至少探春坐著大船走的時候,是掩面而泣的。在她的淚水中,或許有對賈府中親人們的眷戀,或許有對南安郡王失之交臂的遺憾,或許還有對未來命運不確定性的擔(dān)憂。
總之,和親是由一個女孩子為了皇族去承擔(dān)她所不應(yīng)承擔(dān)的重任,這是中國古代女子命運的一大悲劇。
關(guān)于探春還有不少內(nèi)容可說,篇幅原因,暫且停筆。
(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