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媽有個神奇的能力:
她記得身邊所有人的電話號碼,包括換煤氣的、收廢紙的、賣掃帚的……
要換煤氣了,她就說,“等我先打個電話給張阿姨,讓她抽時間上個門。”
家里陽臺堆滿了空瓶子和紙箱,她也拿起電話,“王師傅啊,你什么時候上門來收一下吧。”
弟弟要剪頭發,她繼續打電話,“春燕啊,你那邊什么時候不空啊,我帶兒子過來剪個頭。”
……
對于我媽的這個能力,我是跪服的。
也是不解的,不知道在如今網絡發達的時代,記得電話號碼有啥意義。
02、
我是在今天早上忽然明白這件事情的。
去喜士多買早餐的時候,一個大爺彎著腰挑選糖果,他去結賬的時候,收銀員小伙子笑著說,“大爺啊,這個糖果有點酸的,可能不適合你家孫子呢。”
大爺猶豫了下,拿過去換了一包,“幸好你提醒。”
“今兒他怎么沒跟你一起過來。”
“昨天感冒了去打針了,今早哪里起得來。哎,上次的那種糖到了你跟我說下咯。”
“大爺你放心,我給你打電話。”
對話簡短,我卻忽然很羨慕,我在家的時候,跟樓下小賣部的阿姨也是這么對話的。
因為喜歡吃某種飲料,但是經常斷貨,到貨的時候,樓下阿姨就會打通我家的電話,“蕾蕾啊,新的貨到了。”然后我就會屁顛屁顛地跑下樓去買。
而如今我走在這座城市,那些人都是陌生人,雖然平時將常打照面,卻連個笑容都露不出來。
何況是彼此留電話。
03、
我一直覺得,兩個彼此親近的人,一定是會互留電話的,而不是微信或者QQ。
電話響起,對方立馬接聽,而不會像微信一樣,明明看到了,可就是不回。
上次我回家,跟我媽聊起未來的打算。
我說,“等你們老了,我就接你們去大城市,交通也方便,醫療設施也完善。”
爸媽表示了一致的反對,“我們不走,這里挺好的。彼此有什么事,鄰居啊朋友啊都在,一個電話就可以換煤氣、買掃帚的。”
我繼續表示不理解。
“上次你爸那條褲子破了,急著穿,我打了在服裝廠工作的李阿姨的電話,我把衣服送過去,一會兒就搞定了。你們大城市是好,這些小事情啊,辦起來反倒麻煩。”
我一下就無法反駁了。
衣服的拉鏈壞了,鞋子的鞋跟掉了,燈罩送了……這些小小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找個通訊錄里的人幫忙,要么扔掉換新,要么借用上門服務的APP,人家維修,你給錢再寫評論,機械化地流程。
04、
什么叫做安全感?
大概就是對周遭一切的熟悉。
記得快遞小哥的電話,有快遞要送直接聯系他,他也會把快遞放在某個固定的位置。
跟賣菜的阿姨彼此熟絡,她會習慣性地多給你一點蔥,或者留下最后的那點菜等你來買。
知道保安大叔的聯系方式,回家晚了也沒關系,下雨天也會叮囑你打傘。
社區醫生知道你的過敏史,知道你暈血,時不時就打個電話問一下近況。
……
這就是熟悉感帶來的幸福感,所謂安全感。
這不是理想,是我們爸媽一直在過著的生活,所以他們才要一輩子都留在故鄉,即使平淡,即使艱難,但是熟悉感一直在。
05、
我到現在,只記得我爸媽和我自己的電話號碼。
說到底,我還沒有做好生活的準備。
這是我爸的原話。
他說我還是一個小孩子,在大城市拼搏、工作,而不是生活。
不知道怎么打120,不知道怎么報警,過敏了不知道怎么辦。
地圖看不懂,報警電話記不住,醫院流程不清楚。
就像一個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微信里塞滿聯系人,卻無人可以一起處理生活的瑣碎。
06、
昨天出差的時候,把手機屏幕給摔碎了。
今天叫了個上門維修的,很快就搞定。
他說,這是我的電話,若一個月內屏幕出現問題,可以隨時打電話。
我點點頭。
他說,我們公司還提供貼膜、換手機、手機回收等服務。
我把他電話記下來。
他叮囑我一些事項,然后給我貼了鋼化膜。
我有一種類似我媽拿到了修鞋師傅電話的安慰感。
很神奇吧。
但是確實有。
覺得遇到某件事情,在這個大城市,終于有個直達的電話。
哈哈。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