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為了解釋市盈率和市凈率,又把劉誠的《投資要義》翻出來。在整本書中,作者提出了投資體系的三個層級:
第一層級:系統性機會與系統性風險的識別
第二層級:資產配置與動態再平衡
第三層級:投資工具的使用
這三個層級有點道法術的感覺。在這三個層級中,越基礎的層級越簡單,也越重要。第一層級,決定我們能不能賺錢;第二層級,決定我們能不能安全、持久的賺錢;第三層級,決定我們能賺多少錢。
第一層級:系統性風險與系統性機會的識別
1、什么是系統性風險與系統性機會
系統性機會:某個領域宏觀的、大范圍的、整體性的機會。就股票市場而言,是指股市整體上存在巨大的機會,如果此時買下市場中的全部資產,未來將取得收益。
系統性風險:是指股市整體上存在巨大的風險,如果此時買下市場中的全部資產,未來將承受損失。
對于其他任何市場或者資產類別,也有相同的含義。
2、如何識別
通過估值的方法進行識別,主要是兩個指標:市盈率和市凈率。
作者分別列舉了恒生指數和上證指數的歷史市盈率、市凈率以及點位情況。有以下結論:
1)市盈率越高,指數未來越容易下跌;市盈率越低,指數未來越容易上漲。
2)市凈率越高,指數未來越容易下跌;市凈率越低,指數未來越容易上漲。
3)市盈率的波動:恒生指數歷史在8倍和25倍之間波動;上證指數在10倍到60倍之間波動。
4)市凈率的波動:恒生指數歷史在1倍到3倍之間波動;上證指數在1倍到7倍之間波動。
5)與國際市場比,A股市場的波動較大,紐約、香港等成熟市場在早期階段也和A股一樣,有著較為劇烈的估值波動。隨著A股市場日趨成熟,估值中樞向成熟市場靠攏是大概率事件。
根據這些結論,作者對系統性機會和系統性風險的操作建議:
1)市盈率的角度:市場整體市盈率低于10倍,就是明確的系統性機會,市盈率超過20倍,就是明確的系統性風險;
2)市凈率的角度:市場整體市凈率在1倍附近,就是明確的系統性機會,市場整體市凈率超過2倍,就是明確的系統性風險。
3)雖然A股市場,估值的波動比較大,但作者仍建議采取謹慎的操作,無論A股市場在下一次牛市頂峰的市盈率達到20倍、30倍還是60倍,我們在整體市盈率低于10倍時開始投資,超過20倍時退出,總是沒有錯的;同樣,無論A股市場在下一次牛市頂峰的市凈率水平達到2倍、3倍還是7倍,我們在整體市盈率接近1倍時開始投資,超過2倍時退出,總是沒有錯的。
4)我們不可能埋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根據估值進行判斷系統性風險與機會,并不是為了預測未來的走勢,而是為了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在估值很低時進入一個市場,未來有可能會繼續下跌,或者持續幾年不漲不跌,但必須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除了識別系統性風險與系統性機會外,通過估值還可以獲得超額收益。根據作者對歷史數據測算,低市盈率(低市凈率)指數的收益率大于上證指數收益率,大于高市盈率(高市凈率)指數的收益率。在確定了系統性機會后,通過簡單的構建低估值的投資組合,就可以獲得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收益。
所以, 可以將兩種方法合二為一,通過市凈率和市盈率識別系統性機會和系統性風險,在系統性機會時進入市場,然后通過構建低市盈率、低市凈率的投資組合,可以獲取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收益;然后在系統風險期退出市場。
這個觀點在于承認了有些時候,市場就處于系統性風險時期,什么都不投反而是最好的選擇。可以保證我們在熊市中不受太大的損失。這也是個人收獲最大的一個點。
第二層級:資產配置和動態再平衡
市場除了系統性風險,還有單個資產標的本身的風險。比如買的公司破產了,比如買的公司連續跌停還不知道還有幾個跌停板,比如買的公司的董事長喜歡爬雪山。這些風險不是靠單純的低估值可以化解的,需要引入資產配置的概念。
0、資產配合的核心思路是:低估值、分散化。
我們持有的任何一只股票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雷曼兄弟,但恰好同時選擇到雷曼兄弟、貝爾斯登、花旗和通用汽車的概念可以說是幾乎為零(不過總有人會說同時踩中晉、錢寶等坑的概率還是很大的,這個投資品種不在本書研究范疇)。
分散投資,不是單純的將資金分為幾份,然后買入不同的東西。
作者還是提到三個維度的做法,書中是從單類資產的內部配置、大類資產的配置、不同市場間的資產配置的順序進行。我更習慣反著來的邏輯。
1、不同市場間的資產配置
如果投資范圍只局限于A股市場,會發現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等系統性機會,可能5-7年才會來一次,即便來一次,因為你太久沒操作,不知道如何珍惜。怕得不到,一旦錯過這個機會,還要在等5年到7年,因此很可能買的過早,怕吃不飽,畢竟餓了7年,很可能賣的過晚。
只在一個市場進行投資,容易出現上面提到的“越珍惜機會、越把握不好”的情況。要想讓這種機會變的不那么罕見,需要做的是拓寬涉獵的范圍。
比如2008年的深圳B股,比如2014年的上證A股,比如2015年和2016年的港股,問題不在于看不看得懂,而在于看不看得到,這些機會通過第一部分介紹的簡單的市盈率、市凈率指標就可以清晰的識別。
通過將涉獵范圍從單一的A股市場,擴展到A股、B股和港股三個市場,得到的投資機會的質量和數量就有了明顯的提升,這三個市場還是基本以中國公司為主,有比較高的相關性。如果將選擇范圍擴展到全球,在大部分時間里都能找到整體估值較低,處于系統性風險機會期的市場。
對于剛開始的投資者,即便不能一下子接觸全市場,也要知道單一市場投資的局限性和風險。
2、大類資產配置及資產再平衡
資產有兩大類:股權類資產和債券類資產。
股權類資產:像股票、股票基金、分級基金B類、房產等;
債券類資產:像債券、債券基金、分級基金A類、貨幣基金,當然貨幣本身也是一種債券類資產。
股權類資產怕深度下跌,債券類資產怕惡性通脹。
股權類資產,2008年的時候,A股市場出現超過70%的深度下跌,如果股權類資產配置過重,將面臨資產的大幅縮小。比如這兩天的全球市場,很多投資者都有切身的感受,一夜跌了一年的收益。
債券類資產,不出問題則已,一出問題就是大問題,一次惡性通貨膨脹,可以將所有債券類資產徹底洗光,如果政府宣布明天開始貨幣貶值100倍,那就真的會貶值100倍,而糧食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糧食在政府的權威面前,絕不會像貨幣那樣乖巧,因為貨幣只是個概念,而糧食是客觀存在的。
區別這兩類資產的目的是為了應對極端情況,按照第一層級的思路,市盈率低于10倍,是明確的系統性機會,而且作者根據歷史數據統計,絕大部分指數的市盈率中位數都在10倍以上,最大值更是全部遠高于10倍,也就是在股票整體市盈率低于10倍的時候,分散買入一攬子股票,或者直接買入指數基金,賺錢是遲早的事情。但是,作者還提供了這樣的數據,部分指數的PE值出現過遠低于10的情況,比如韓國4.1、德國2.2。所以作者建議需要對這種極端情況進行充分的準備。
要想應對這種極端情況,就必須了解:大類資產配置“的概念,在資產配置中,不能只有股權類資產,還需要債券類資產。而且在兩者之間進行動態再平衡。
動態再平衡的核心:
1)被動的按照規則去調整倉位,不是主動的依靠判斷去調整倉位
2)按照各類資產加的“比例”去調整倉位。
以半倉策略為例,將股權類資產和債權類資產嚴格控制在5:5的比例上,單比例變成6:4或者4:6時,強行的調回到5:5,確保在這樣的規則下,不論股市下跌多深,都有錢補倉,不論股市上漲多高,都有股票減倉。
當然,可以在動態再平衡的基礎上加入一些主動因素,比如對估值的判斷、比如對系統性機會的判斷。
3、單類資產的內部配置
資產配置的分散化不是簡單的買入一堆強相關的資產。讓資產廣泛分布在各個不同的行業,作者的實際操作經驗是,每只股票不能超過資產的5%,每個行業不能超過資產的20%(即便不能股票,基金也是同理)。
作者用大篇幅否認了分析公司的作用,因為某人可能改變公司命運的因素,落在思考范圍之外。并給出一個簡單的方法:永遠只買低市盈率和低市凈率的股票,并且分散買。
低估值和分散化是一種完美的結合,如果集中買入低估值的公司,一輩子遇到一次失敗,就會把之前的積累全部清零,如果分散買入高估值的公司,資產將緩慢縮小,終有一天變得聊勝于無。
關于第二層級的結論,在單一資產中采用低估值、分散買的策略,在單一市場中注重大類資產配置并靈活進行動態再平衡,在多市場中尋找系統性機會的市場,放棄系統性風險的市場。
第三層級,主要是“術”的層面,介紹各種投資工具的使用,將第一二層級的思路進行具體的操作,涉及普通投資工具和進階投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