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網絡上很火的一句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思維。”雖然是調侃,但我卻在這本書中發現窮人思維確實會限制人的想象,就像如今記憶深刻的一個笑話,砍柴的樵夫都以為皇帝用的是金扁擔,農民都想要有錢以后,換一個金鋤頭種地……
這本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有兩個爸爸,一個是親生父親,是高學歷的教育官員,另一個是他好朋友的父親,是高中都沒畢業的企業家,雖然沒有高學歷和淵博的知識,但是卻又非常嫻熟的理財技巧。最后,高學歷的爸爸死后還欠著政府的債務,而企業家爸爸卻留下了大量的財產并捐給了慈善機構。是什么導致如此大的差距呢?
思維方式的不同拉開兩個爸爸的差距:
對待金錢
窮爸爸:“貪婪是萬惡之源,人就應該懂得節制,不要渾身都是銅臭味。”花一筆錢會前思后想很長時間。
富爸爸:“貧窮才是萬惡之源,貧窮會放大人向惡的一面,會把人們向善的一面磨滅掉,要學會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大膽的去投資。
人們常常從小時候起就被父母教導:“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貪婪。”其實這樣反而壓制了自己發展的可能。適當的貪婪會變成一個好的動力。
對待奢侈品
窮爸爸:“我這個可付不起,就不去想這個問題。”習慣性的陳述句,一句買不起就跳過了所有的思考和因為買不起而帶來的挫敗感。
富爸爸:“我怎么才能買得起。”習慣性的疑問句,總是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允許自己逃避問題。
我們對待問題需要去思考,其實有一種懶惰,是思考的懶惰,哪怕你在別人看來多么的勤奮,但是那種低效率的勤奮,不加思考的勤奮,也是讓人無奈和心疼。
對待納稅
窮爸爸:“政府太黑心,我們三分之一的工資都被拿去交稅了。”
富爸爸:“政府就應該去收稅,稅收本來就是獎勵勤快人,懲罰懶人的工具。”
納稅本來是用來限制富人的財富,從而縮小貧富差距的。但結果卻是拉大了貧富差距,因為富人可以運用合理方法和財商智慧,使稅不會成為困擾,反而是窮人更容易被稅困擾。
我們看電視劇總是看到一些俠盜,通過劫富濟貧來幫助窮人,可是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更危險的是會影響下一代的思維,導致等著別人幫助而不是自己想辦法致富。
對待學習
窮爸爸:“你要好好學習,以后就能找一份好工作養活自己。”驅動學習的力量是恐懼。
富爸爸:“你要好好學習,以后就能開自己的公司,創造很多就業機會給別人。驅動力是愛,好好學就會幫助更多的人。
對待工作
窮爸爸:“要專心工作,專心在一個區域做到最好,成為專家。”
富爸爸:“多嘗試不同的工作范圍,擴大自己的多方面能力,為自己開公司做準備。”
窮爸爸和富爸爸最大的不同不是智商或者情商而是財商,那什么是財商呢?
關于財商
根據作者的觀點,我總結為兩點,一點是富人不為錢工作,第二點是學會分析資產和負債。
富人不為薪水而工作
? ? 富人不會為了一點小錢就出賣自己的時間和勞動力,把精力關注在自己的事業上。我們常常陷入一種常規的陷阱“老鼠陷阱”:
孩子出生了,然后去上學。父母很自豪因為她們的孩子成績很優秀,然后孩子上大學,找了個安穩工作,然后結婚,這時候兩個人都有收入,于是決定買房買車,然后生孩子導致負擔加重,于是她們希望更多的錢,于是加班加點希望工資上漲,但是工資上漲的同時,消費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上漲,工資上漲的同時稅收也在上漲,于是又開始存孩子的學費,老婆本和自己的棺材本,永遠覺得壓力大,接著勸告自己的下一代要努力學習,要取得好成績,然后找個好工作 。看起來一直在奔跑,實際上就是掉進了老鼠陷阱了。五個因素困住了你。
? 1. 恐懼——對失去金錢的恐懼。每個人都害怕失去。但是,窮人因為畏懼止步,富人確把失去當成一種歷練和成長。這就是思維方式的不一樣。
2.抱怨——憤世嫉俗而錯失隱藏在背后的機會。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1991年,他的一個朋友跟他抱怨,油價有上漲了,然后拿出了許多他研究的數據,來證明油價在未來幾年會持續上漲的數據,又接著抱怨。作者很冷靜的看到了背后隱藏的機會,果斷的買了石油公司的股票,最后果然大漲。這就是抱怨錯失機會的血淋淋教訓。
3.懶惰――需要思考怎么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敷衍。
4.不良習慣――一個良好的理財習慣,常常注意培養自己的財商,勤于思考。
5.自負
這五個因素是困住了我們的思維。把自己的工作當成職業,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而不僅僅是因為薪水。
學會分析資產和負債?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資產什么是負債嗎?作為經濟管理系的一名學生,教科書上是這樣定義資產和負債的:資產:過去交易形成并有企業擁有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計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負債:是指過去交易事項形成的現有義務,履行該義務預計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當然,這是企業的資產和負債的定義,對于我們個體來說,一般我們認為所謂資產就是我們所擁有的物質或金錢的多少,所謂負債就是欠他人的財產或金錢,對嗎?對,這就是我們的貧窮思維限制了我們的想象。讓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么看待資產和負債的吧。
比方說,買“車”。我們覺得是我們的資產,但是,錯了,它是負債。從我們支付了賬款的那一刻起,它就在貶值了。我們要交保險,修理費,每年都需要定期的,不可避免的支出,還有油費,都在耗用我們的資產進行填補。所以,車是負債。
作者的答案是:不要背上數額過大的債務包袱。要保持低支出。首先增加自己的資產,然后,再用資產項產生的現金流來買大房子或好車子。陷在“老鼠賽跑”中不是明智的選擇。
當然,最后作者指出,知道了這么多,最重要的是要付出行動。
思考:這本書出道這么久了,為什么一直這么火?經濟發展這么快,書中的例子和方法是不是有點老套,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了?
解答:隨著時代的發展,書中的方法還是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的,比如作者說要大量投資房地產,但是對于我們國家來說,值得好好思考是不是有這個能力;但是其中的思維方式是不會過時的,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培養我們的財商和思維,才能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