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越來越快,快到你昨天見過什么人,吃過什么飯,和誰聊過天,做過什么事,可能都要想半天,甚至還想不起來。一邊敲著自己的腦袋,一邊搖頭苦笑,感慨事情越來越多,年齡越來越大……
社交平臺越來越多,社交成本越來越低,手機里的App越裝越多,收藏的文件和照片也越來越多,空間擠了刪,刪了擠,交替循環……
小明剛到北京的時候,爸爸丟給他一句話:多交朋友!
于是他每天癡迷于穿梭地鐵去聽各種講座,推杯換盞結交各種“名人”朋友,熬夜通宵參與各種微信群聊,因為過于相信這句話,他養成了到處留電話,到處要電話的習慣。
所到之處,不是留個名片,就是掃個微信二維碼,他電話本里也都按稱呼、職業、職位把這些要到的電話一一保存好。
這么幾年積累下來,通訊錄里的名字越來越多,手機里的陌生人也越來越多,每天看著朋友圈里各色人等貌似精彩紛呈的生活,小明快要迷失自己了。
其實到現在他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都加了些什么能人異士,總之頭銜看起來一堆的人真的不在少數。以前總以為能在某個場合,遇到自己人生的貴人來指點迷津或分享些信息和資源給他,以期能在自己的事業上起到推波助浪的作用,功夫是下了不少,可現在看來,基本上沒有任何作用!
相反,這幾年下來,他覺得自己越來越孤獨,就連以前關系要好的大學同學,也因為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慢慢的沒有了共同語言,越來越疏遠!
以前有了心事還可以找朋友聊天,喝酒,互訴一下窩心事,工作年頭越長,越發覺得這是件奢侈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圈子,也都有自己的一堆事情排排坐需要解決,當然還要學會把一肚子的話和心酸咽下去,然后把自己武裝的越來越強大。
看似熱鬧的留了別人的聯系方式,卻在需要幫助的時候發現,發出的信息或是打出的電話總會無情的灼傷他翹首以盼的心。
時間越長,他也越來越體會到所謂的熱鬧的社交并沒有什么實際的用途,更不應該把好聽的場合話當真聽,錯把和別人的“認識”等同于別人的“認可”!
其實只有關系平等,才有可能互相幫助,錦上添花。如果你不夠優秀,人脈是不值錢的,它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在那些他參加過的錯綜復雜的社交場合上,其實大家的感情基礎是零。
在沒有感情基礎的前提下,所謂人脈,拼的全是綜合實力。對于弱者來說,一些所謂的人脈,看似全線飄紅,實則是虛假繁榮。
很多時候,不是有了人脈才能做許多事情,而是做了很多事情才會有人脈,很多人都把順序弄反了,一直等著貴人來幫自己成就人生。結果就是,貴人當然不會去幫一個無所事事的人。
雖然聽起來很殘忍,但事實上是只有優秀的人,才能得到有用的社交!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工薪階層,上午圍觀了李連杰新片發布會現場,下午旁聽了巴菲特的投資經濟學,晚上買票參加了馬云的慈善晚宴,又能怎么樣呢?
即便是你四處發朋友圈,微博向全世界描述你和李連杰、巴菲特、馬云等人多么熟悉,但那又有什么意義呢?你向李連杰要簽名李連杰的保安依舊會攔住你,巴菲特也不會給你寫推薦信,馬云也不會跟你合伙做生意。
前幾天看一個節目,是馬云對話周星馳。一個是喜劇之王,一個是電商大鱷,兩人侃侃而談,談笑風生。兩個看起來似乎沒有多少交集的人聚到一起能聊得很開心,不是因為他們交情多少年,或者共同語言有多少,而是因為他們都是站在各自領域頂峰的男人。
由此看來,以“經營人脈資源”為目標的功利性社交,一定是以實力為基礎的。
社會是一個圓錐,每個人都在往圓錐的高上面爬。你和同等水平,不同領域的人的距離就是你所處的平面圓的半徑。只有你的水平更高,你接觸別的領域的人的距離才會更短。
所以實質上很多人所謂的“朋友”只不過是恰好認識了的人而已。真正的朋友必然是有一定門檻、符合你的一定要求,并且由于社會交際的隨機性,再加上每個人一生中能分配在社交上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因素,所以,每個人終其一生中,真正的朋友必然是很少的。
一定程度的社交是必要的,但是,在各種場合里都露臉真沒必要。太過重視人際交往,只會妨礙自己完成本該完成的事情。
與其去在意那些寬泛而膚淺的人際關系,樂不可支的去“收集”認識的人,還不如多花點時間健身,讀書,提高專業技能,唯有讓自己變得強大,才有可能構筑到自己貨真價值的人脈。
越是聰明的人,在社交上花的時間越少。因為他懂得,人脈不在別人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你若精彩,天自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