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修煉指南(一)

七個習慣模型圖 -? 美國富蘭克林柯維公司版權所有

過去20年,如果說有一本書改變了我的思維,有一門培訓課程影響了我的職業發展,非《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簡稱“七個習慣”)莫屬。作為過去20年在中國市場上(乃至全世界)最暢銷的書籍和長盛不衰的培訓課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在管理學、經濟學、成功學和家庭生活等領域都被奉為經典必有其值得稱道和學習之處。讓我們一起走進“七個習慣”,揭開其神秘的面紗,經歷一次思維模式的轉變(Paradigm Shift)和學習之旅吧~

七個習慣模型圖 -? 美國富蘭克林柯維公司版權所有

根據七個習慣模型圖所示,每個人的成長與成功需要經歷三個階段: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習慣1、2、3的思維轉變和行為養成能夠幫助個人從依賴(dependence)走向獨立(個人成功);習慣4、5、6則可以幫助我們從獨立(Independence)邁向互賴(人際成功);只有互賴(Interdependence)才是良性的、可持續的人際狀態。

習慣一:主動積極(Be Proactive)

習慣一是關于“選擇”的習慣 - 每個人的命運是由個人一次次的選擇決定的。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和決策者。除了我們的“出生”、”生長”和“地心引力”無法選擇外,所有工作與生活、學習與運動等都是我們自己可以選擇的。你可以選擇生氣,也可以選擇開心;周末你可以選擇睡懶覺,也可以選擇去運動;工作不順時你可以選擇抱怨,也可以選擇更加努力;有人惹你生氣時你可以選擇大吼大叫,也可以選擇沉默不語;任何時候你都可以選擇無精打采,也可以選擇充滿熱情。。。

你看到了什么?

“魔鬼”與“天使”往往是同一個人。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里面都住著“魔鬼”與“天使”,就像上面的圖像。你可以看到美麗的少女,也可以看到恐怖的巫婆,只要調整一下你的視覺。無論你看到與否(Paradigm思維定勢決定了我們是否看到,所以需要我們Shift轉變,就像開關按鈕一樣可以轉換),她們都在那里,就像白天與黑夜。

一旦我們意識到我們的一切行為反應取決于我們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外界的刺激與作用力(它們是影響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我們就可以“人為”的選擇有利于自己最終目的的回應方式和言行舉止。如果我們能夠如此思考,那么我們的思維模式就是主動積極的(Be Proactive)。

我經常在培訓課堂上讓學員兩兩一對作互動練習,一人扮作1號,另一人扮作2號。雙方面對面而坐或而立,雙手手掌相對。我只對1號發布指令:“請用雙手推2號。。。用力推。。。使勁推。。。繼續用盡全力推。。。”,然后觀察2號的反應和1號后續的反應。大約10秒鐘過后,我讓雙方停下來,我先問1號:“請問你剛才得到什么樣的指令?然后你做了什么?” 答案當然很簡單:要我用力推2號,我也照做了。然后我問2號:“請問你方才得到什么樣的指令?然后你做了什么?” 一部分2號的答案在意料之中:我沒有得到指令要做什么,但我進行了反抗或反推!還有一些2號選擇了“接受”或者“退卻”。我又追問道:“為什么?你們為什么選擇了反抗、接受或者退卻?”。選擇反抗的2號說是因為本能;選擇接受的說擔心對方摔倒;選擇退卻的說不想跟1號起沖突。。。

最后我邀請一位志愿者上臺來扮演1號(通常是男士),我扮作2號向所有學員演示這一過程:1號用力推我,我卻選擇了擁抱對方,并輕輕地引導對方調整身體,一起肩并肩面向學員。每當這個時候,學員都會自發地報以熱烈的掌聲。

每個人都有四種天賦來面對刺激,通過選擇積極的回應來達成預期

我們可以把一切外界的和他人的作用力稱之為“刺激”,比如下雨天是大自然的一種刺激,老板批評指責是工作中的一種刺激,老婆發脾氣是生活中的一種刺激等;而我們的言行舉止稱之為“回應”,比如抱怨天氣一種消極的回應,面帶微笑坦誠接受批評是一種積極的回應,擁抱老婆是一種主動積極的回應等。被動消極的回應與主動積極的回應帶來的結果(Result)通常是不同的,而其后果(Consequence)是一定不同的。什么是后果?后果是結果之結果。比如賭博的結果是贏錢或輸光,后果可能是家破人亡;抽煙的結果是緩解了壓力,后果可能是得了肺癌;吵架的結果是在口舌上戰勝了對方,后果可能是慘遭對方殺害。。。

主動積極的人專注于自己可以影響的范圍,而不是去操心那些不可影響的人和事。被動消極的人則喜歡關注一些自己影響不了的事物,并容易抱怨和批評,比如批評朝政和公司領導人。同樣是看到老板的不足,主動積極的人會幫老板補漏,被動消極的人則通常會在茶余飯后傳播負面消息。前者的影響圈會不斷擴大,當然會得到老板的器重,而后者的影響圈則會不斷縮小,最終會離老板而去。

影響圈與關注圈

“Proactive”這個單詞本身的意思是“在行動之前,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所處的狀態”,類似于中國的俗語“三思而后行”。所以,一個主動積極的人在采取行動之前,或者回應對方或外界之前,應該積極的思考,想一想自己的目標或目的、愿景或者期望,從而選擇有利于達成自己目的或愿望的行為。

思維一旦轉變,言行的轉變則水到渠成。主動積極的語言將會被自己聽到,然后潛移默化中又正面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這就是“自我洗腦”的過程)。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我們心里越擔心什么、害怕什么,往往就會發生什么。所以,選擇用正面積極的詞匯,用主動積極的自我暗示將有助于我們邁向高效能、達成目標。比如,美國奧運選手馬修·埃蒙斯,在連續三屆奧運會50米步槍三姿決賽最后一槍均與金牌失之交臂(他的腦子里一直在自言自語:不要射偏,不要射偏。只要不射偏,我就是冠軍了。結果就射偏了。)

積極的語言 vs 消極的語言

習慣二: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習慣二是關于使命、愿景與目標的習慣 - 知道自己要去哪兒,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撰寫“個人使命宣言”是最有效的詮釋自己的“終”的方法。個人使命宣言需要回答關于“我是誰”和“我要去哪兒”的反思與探索。

以終為始要以原則或核心價值觀為中心,服用以下四味良方 -

1、仔細聆聽: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2、嘗試追溯過去:勇于面對過去,探索內心柔軟的部分;

3、重新檢視你的動機:反省自己有悖于原則的動機;

4、把煩惱寫在沙灘上:拋卻煩惱,輕裝上陣,從新出發

然后選擇自己的人生重心(參考人生十大重心)- 你是以家庭為重心還是工作為重心?你是以金錢為重心還是名利為重心?你是以配偶為重心還是自我為重心?你是以朋友為重心(合作心態)還是敵人為重心(競爭心態)?你選擇以什么為重心將決定了你將把時間和精力投向哪里,從而決定你將成為什么樣的人。

人生十大重心

習慣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要事第一是關于人生質量和時間管理的習慣。如果說習慣一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就是程序員(Programmer),習慣二就是我們自己在設計和編寫程序,那么習慣三就是我們開始運行程序。我們相信了命運“操之在我”(習慣一),我們知道了要去哪里及成為什么樣的人(習慣二),接下來我們要知道用該先做什么(習慣三),從而使得我們不在依賴別人(Dependence)而變得獨立自主(Independence)。

根據時間管理的優先矩陣,習慣三告訴我們要優先考慮重要不緊急的事情,重關系輕日程,按指南針思維而非鐘表思維來行事。

時間管理的質量就是生命的質量

時間管理里面有一個最大的陷阱,就是大部分人會被緊急的事情纏住,從而忙得不可開交。而很多緊急的事情并不是要事,比如不速之客、未預約的電話、臨時的會議等。如果你覺得那些急事很重要,你就應該提前計劃或準備。通過計劃與準備可以減少許多緊急的事情(二八定律)從而做到事半功倍,比如培訓、健身、關系維護等。

《時間管理》培訓最經典的一個練習或游戲就是“大石頭小沙子”,大石頭代表著重要的事情,小沙子代表著瑣碎的小事。我曾經用核桃來代替大石頭,用綠豆和芝麻代替小沙子,用透明的容器(比如玻璃缸或塑料盒)代表我們的時間容量。在提前規劃好容器空間與核桃個數的前提下,先放進所有核桃(比如8個),再倒進所有綠豆和芝麻(比如一斤,見縫插針,從核桃間的縫隙流入),則剛好裝滿容器還可倒進一杯啤酒(意味著在忙也可以抽出時間跟朋友干一杯);如果先倒進綠豆和芝麻,則只能塞進5個核桃。該練習形象生動地說明了統籌規劃、要事先做的重要性和方法。

關于要事,跟大家分享一個秘訣:跟重要人物相關的事就是要事,比如客戶、老板、老婆等。

從宏觀的角度講,時間管理就是生命管理;從微觀的角度講,時間管理就是與時間賽跑(RACE):

Record記錄你的時間都去哪兒了(記流水賬)

Analyze分析每件事情的輕重緩急(用時間管理矩陣統計分析)

Change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方法工具(持續改善)

Evaluate評估以上三個步驟的有效性并作針對性的訓練。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