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飄著鵝毛的大雪,鋪滿荒涼的大地,白茫茫一片,哪怕是黑夜,也能在月光下顯得那樣刺眼,宮殿里的孝公,緊縮著眉頭,久久不能睡去。
想到自己剛繼位,而此時傳來,東方六國正在魏國會盟,商議如何滅掉秦國,瓜分秦國的土地。而西邊義渠的騎兵,屢犯邊境,秦國危在旦夕。
孝公,心里清楚。每次大軍來犯,秦國用了舉國之力,才勉強保證秦國沒亡,但秦國越來越窮,經得起幾次折騰。他不想做亡國之君。
眼前的,危機可以化解,六國都貪婪,都想出力最少,獲得秦國最多的土地,秦國可以利用他們的貪婪,用金錢外交解決,對于強大的魏國,孝公只能用土地換和平,用秦國河西之地換來短暫的和平,西邊的義渠,只是小股騷擾。沒有亡國之憂。
他想的是將來,想的是秦國10年,20年之后,如何不被滅亡。父親給他留下的是爛攤子。那荒涼的土地告訴世人,秦國有多弱。衣衫襤褸的百姓,告訴世人秦國有多窮,只有秦國百姓的尚武精神,勉強支撐到現在。
戰爭最后拼的是國力,沒有強大的國力光靠鐵與血是不能長久。
然而,怎么在這10多年的時間,讓國力強大起來,靠人才,看著秦國老臣,沒有一個能擔當,那到別處去找,去其它國家巡找,一定找到合適的人才。
商鞅,這個法家弟子來到了孝公身邊,帶了變法格新圖強的良藥。
良方一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這就從法律上維護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經濟的發展.帶來的變化是秦國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良方二是獎勵耕戰,包括獎勵耕織和獎勵軍功兩方面的內容.獎勵耕織就是獎勵一家一戶的男耕女織的農業生產,以生產糧食布帛多少為標準,凡是努力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這就促進了小農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保證了封建國家的財源和兵源.獎勵軍功,規定軍功以在前線斬得敵人首級多少來計算,按照軍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貴族凡是沒有立軍功的就沒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權.這就嚴重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鼓舞將士勇敢戰斗,加強了秦軍的戰斗力.
良方三是普遍推行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治理,使縣成為直屬于國君的地方組織,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
10年后,面對不可一世的強敵魏國,秦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勢,奪取了秦國夢寐以求的河西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