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朋友圈、商場在熱火朝天的過520,而我既沒有520,也不想過明天二十五周歲生日 521。一直不愿意承認自己就要二十五歲了,總覺得自己還沒長大,依舊十八歲。即便認真算起來,也只愿意承認自己是二十四歲生日,實際上,真的要二十五歲了啊。二十五歲啊,我還沒準備好,你怎么就要來了呢?
出生的時候在戶口本上隨手亂填了出生時間,導致讀書的時候我的戶口本年齡比班里同學都大三歲,初中時又費盡心思改過來,想著索性改比實際年齡改小一歲吧,就這樣還能一直騙著自己:還小著呢!
二十五歲生日與以往的生日好像都不一樣,因為在這之前兩個月就開始焦慮,越是接近這個日期越是焦慮得厲害。畢業兩年了,來上海也兩年了,兩年后的自己和兩年前的自己明顯沒有太大的進步與改變,無論是經濟、閱歷還是個人情感。最近看了李笑來老師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如果說七年就是一輩子,那現在的我已經是第四輩子的人了。
作為活到第四輩子的人,沒有做自己喜歡或擅長的工作,因為沒找到自己喜歡或者擅長的事情,沒有十分貼心體己的朋友,沒有穩定可靠的發展對象;迷迷糊糊渾渾噩噩的第四輩子,沒有改造自己的硬件系統,也沒有升級自己的軟件系統,就這樣,迎來我的出生紀念日第二十五周年。
二十五歲,關于金錢與婚姻。
畢業兩年,還是個菜鳥,只能勉強糊口更別說房子車子和家庭了。現實卻不這么寬容。從今年年初,開始不斷聽到同學朋友結婚的、買車的、買房的、升職加薪的。正如《北京女子圖鑒》里陳可說的,“雖然內心對結婚家庭不熱切,但是安家生子這場搶椅子的比賽中,我不想落后”。即使自己也在跟朋友吐槽家長的話:“年紀到了,是該要考慮了”;“年紀到了要結婚,年紀到了要生孩子,那年紀到了難道還要排隊去死嗎?”嘴上雖然是在懟,可內心深處早已經不能安然自若,明顯也開始焦慮了。
過年聽說幾個同學結婚了,或許是無關痛癢的同學感觸不深。上個月朋友從上海搬去無錫了,在無錫買了房,上周有事情來上海,聽說又買車了。另一個朋友說,要去沈陽拿房產證,然后過段時間和男朋友一起去泰國玩。自己只好尷尬的開玩笑說:世界變化太快,有點接受不過來了。其實哪里是世界變化太快,明明是自己進步太慢。
并不是要求現在的自己要買房買車或者找個差不多的對象結婚,只是這種同齡人給的壓迫感、焦慮感讓我喘不過氣,讓我懷疑自己過去的、現在的選擇是否正確。像下了一場大霧,看不清前面的路,不知道自己腳下的這條路將通往何方而惶恐焦慮;也像考試的時候大家都陸陸續續的交卷了,而我還對著卷子發呆而緊張。雖然知道發會呆可能也不耽誤做題,但是緊張與焦慮一出現,就已經無法認真靜心讀題解題了,只一心想著也要寫滿交卷。對于金錢與愛情我都不那么那么熱切渴望,但在現實面前是不想太落后。
二十五歲,初老。
某天早上,收拾得自認為美美的去上班了。在公交站等車,看到了車身鏡面反射里自己的臉,眼角下垂,眼下有細紋。從那一刻起,完全無法覺得自己是年輕的、是美的了,只覺得自己已經與公交車上去買菜的大媽無異。可是那天在辦公室的一整天,不想抬頭與領導同事說話,因為怕他們看到我的皺紋與下垂,看到我的疲憊與老態。下班后,微信尋求小姐妹推薦各色抗衰老護膚品。十八歲的自己哪曾會注意眼角是否有細紋、臉上皮膚是否下垂,當時滿臉的膠原蛋白與青春啊,哪會想到二十五這么快到來,想到會這么快衰老呢!二十五歲,跟十八歲是真的不一樣了!
二十五歲,工作的選擇與職業發展。
在此之前,一直以為做不好某件事是因為個人不擅長,包括大學時學習計算機,C語言、數據結構之類課程。直到那天讀到李笑來老師的一段話,震醒了我:你不想做這件事是因為你做不好才不喜歡做的,還是你做得也真正不喜歡的?很多人是因為做不好才不喜歡做的,不信你試著努力去做好這件事,你可能會愛上它的。
是因為做不好才不喜歡的,因為不喜歡就更做不好了?要做的不是去抱怨事情本身,要去想辦法做好它,這樣才有回頭評價這件事的資格。
目前這份工作存在的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它像雞肋,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不是技術崗,不是銷售崗,總結下來就是行政打雜崗,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一切輕車熟路之后,讓人感到惶恐。技能沒有太多提升的空間,隨著時間和工作的深入而提升,工作收入的天花板也很低,看不到未來職業發展的路。還在思考,還在探索,只能說先做好做精手上這份工作,再學習別的技能。更要提醒自己,你遇到的問題不是個例,肯定也有很多別的人跟你一樣有這樣的困惑與問題;去找尋前人的解決方法,去吸取別人失敗的教訓。或許當下是個困局,但是做點什么總比什么都不做來得強。
怎么迎接二十五歲乃至之后的年齡與歲月?靜下心來仔細想,或許要做的不只是焦慮、恐懼與無動于衷,要與以后的每一個日子和諧共處,相互促進才是真正應該做的。借生日前一天的這篇文章立下flag,督促自己,希望能夠勤勉進步,成為更好的自己。
1.從寫作開始,每周至少在簡書發表三篇獨立文章;(歡迎監督...)
2.7月20日之前,減肥到95斤;
3.學習英語,扇貝打卡每天不少于15分鐘;
4.每周至少讀完一本書;
5.自學數據分析,保證每周能有5個小時的學習時間
想一想你不喜歡這件事是因為你沒做好它或是你做不好它,還是因為發自內心的不喜歡?無論如何,先做好,你才有資格評判與選擇。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么也錘不了我。”——王小波《黃金時代》
雖然我已不再二十一歲,但我的二十五歲也是我一生的黃金時代。希望自己的二十五歲后的每一天都是進步的、滿足的,堅定心中方向的。希望多年后回憶起,能為二十五歲的自己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