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后剝了一個橘子吃完,我坐在床上開始發呆。
面前擺放著床上用書桌,桌上放著電腦,某音樂播放器放著我喜歡聽的音樂。
刷了刷微博,沒什么好看的,翻了翻朋友圈,也沒什么好看的。
關上電腦,塞進書包里背上,拿上充電器,捎上手機、耳機鑰匙,找了輛自行車,頂著大太陽往圖書館奔。
一個星期沒來,一樓最喜歡的雜志閱覽室改裝成了青少年閱覽室,供6-18歲閱覽。
23歲的我站在閱覽室門口,好想進去,裝一回嫩。
轉身往二樓去。
上一次來的時候,找了本海子的詩集。
字里行間的情感,帶著希望的、壓抑的、痛苦的,我無法感同深受。
以我今天記不清昨天事的記憶力,那本詩集的內容已經記不清了,但當時的感受還很清晰。
文字果然源于經歷。
沿著書架找尋喜歡的書是一件漫長又有趣的事情,在千千萬本書里找到一本自己喜歡的并且能夠看得下去的書,并不是那么容易。
手撫過一本本書籍,許是經歷過太多閱覽,每本書上都留有痕跡。
一本書被翻看的多了,紙張開始粗糙、有污漬,甚至殘破,但想來閱讀過這些文字的人們都因它而更顯豐富。
作為一本書經歷的一生,也是值得的。
挑了兩本書后找了空位坐下,周五的下午2點,已近滿位。
其實每次來都是差不多坐滿了人,大多數時候我都是挑選工作日前來,因為滿座曾多次心存疑惑。
大家都不需要工作嗎?
旁邊座位的桌燈被打開了,我抬起頭看到對面在看書的倆女孩起身離開,馬上來了兩個女學生,分別扎著馬尾和丸子頭,藍白相間的校服大概是因為穿的次數多了,有點泛黃。
坐下后拿出了課本和試卷,手機插上耳機放進耳朵,開始認真做起了題。
深灰色底的試卷啊,上學時最常見的試卷顏色,摸著比較粗糙,我更喜歡白色底的試卷,摸起來滑滑的,寫上字也更順手。
學生時代特別是高三,試卷幾乎是以“疊”為單位發下來的,做不完的試卷考不完的試。
離開的時候在自助借書機上借書,系統好像有點問題,總在重新連接。
我回過頭一臉尷尬的跟后面一長串排隊的人說明了下情況,等待系統重連,想著這回再不行就得找管理員了。
把借到的書放進書包時看到旁邊正在借書的同學身份證一直無法感應。
應該要放在【身份證感應區】,他放在了圖書感應區,走過去提醒了一下,換來了滿臉笑容和一聲“謝謝”。
今天挺棒。
在圖書館看書很能靜心,觀察來來去去的讀書人也相當有趣,我們從不同的地方來,坐在這里,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安靜的,沉下心來,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