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你是被標題吸引才打開這篇文章的。
也許你會說“唉,又是一個標題黨”,別急,先聽個故事。
? 有一次,蘇格拉底的一位門生匆匆忙忙地跑來找蘇格拉底,邊喘氣邊興奮地說:“告訴你一件事,你絕對想象不到的……”
? ? “等一下!”蘇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他,“你告訴我的話,用三個篩子過濾過了嗎?”他的學生察覺情況不妙,不解地搖了搖頭。
蘇格拉底繼續說:“當你要告訴別人一件事時,至少應該用三個篩子過濾一遍!第一個篩子叫做真實,你要告訴我的事是真實的嗎?”
“我是從街上聽來的,大家都這么說,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應該用你的第二個篩子去檢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應該是善意的,你要告訴我的事是善意的嗎?”
“不,正好相反。”他的學生羞愧地低下頭來。
蘇格拉底不厭煩地繼續說:”那么我們再用第三個篩子檢查看看,你這么急著要告訴我的事,是重要的嗎?”
“并不是很重要……”
蘇格拉底打斷了他的話:“既然這個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說呢?說了也只會造成我們兩個人的困擾罷了。”
02
故事講完了,信息過濾的三把篩子你掌握了嗎?它們是真實、善意、重要。
怎么理解呢,舉個例子。
到新單位,小張對你說單位里的小李十分愛占別人便宜,而且心機特別重,希望你離他遠點。
面對小張的“好言相勸”,正確的打開方式是什么呢?
沒錯,那就是蘇格拉底那三把篩子。
第一,小張的說法真實嗎?是他一個人的惡意摸黑還是單位很多人都這樣評價小李?如果是后者,那就是真實的。
第二,小張在我面前如此評價小李,是出于好意還是別有用心,比如把我拉攏到他們的幫派?如果是后者,那必然是“來者不善”。
第三,小張對你說的話重要嗎?假設小李對你的工作根本造不成任何影響,那么不管小張說的是什么,其實對你來說都不重要。
03
知道了信息過濾的三把篩子,對我們有什意義?
下面的話也許我們都聽過:
聽說附近那家飯店菜色不錯哦;那個自媒體運行課程據說很牛,我也要加入;聽說很多人做微商發財了,我得趁著這個好形勢好好撈一把……
發現沒有,這些話的共同模式都是:我聽說、據說……
還是那句: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
聽來的信息都對嗎,聽來的信息都過濾了嗎?
就好比在某寶上買件衣服,如果別人在你面前各種吹噓說自己買了一件物美價廉的衣服,非常劃算。
如果你根本不喜歡她穿的那款衣服的樣式,你會對她說的話感興趣嗎?不會!因為那對你來說根本就不重要。
再者,如果你剛好也買了同款衣服,只是質量比更劣勢、價格更貴。那么這時她的用意是單純的分享還是蓄意的嘲笑?
或者也有可能,她說的根本就不是真實的,因為那件衣服在某寶上根本就買不到。
04
為什么說謠言止于智者?
因為智者不是信息的接收器,而是信息的過濾器。
經過思考、查證、去偽存真,智者能分辨出哪些是對,哪些是錯。
或者哪些對自己有利,哪些對自己可有可無。智者之所以為智者,就是多了思考和行動。
在知識付費的時代,我們每天打開微信,很容易就能看到各種鋪天蓋地的廣告,線上課程、爆文。
如果少了一份辯證和理性就容易掉進“知識焦慮”的坑,什么都想學最后什么都學不好。
其實,我們真正缺乏的不是知識而是對知識的深層加工以及對知識的內化和理解,從本質上來說,是學和用的脫節。
05
為什么聽了那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第一,那些道理不是你撞破南墻得來的。
第二,你只是聽聽他人的意見并沒有任何行動。
可是生活的改變,不是靠大量的臆想而是靠實打實的行動。
有了行動,生活肯定會發生改變:要么變好,要么變差。
可是不行動,怎么知道會變好還是變壞?
最后,呼應一下前文:這篇文章是否太標題黨,是否真的對你有用?
我只想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你說是,它就是。你說不是,它就不是。
如果你說不是,或許我應該高興。
因為我能給你帶去一點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