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結是一個中性的理念
團結不是褒義的,也不是貶義的,它是中性的。
我黨倡導的核心價值觀里面沒有它,那里面,都是褒義的。
為什么是中性的?
可以團結起來干好事,也可以團結起來干壞事。
所以它本身并無好與壞的內涵。
二、團結的功能
團結的功能是聚合力量。
有一句很著名的口號:團結就是力量。
這是法西斯主義的核心口號。
但人們并不因為法西斯用這個口號而棄用它,今天我們仍然聽到這樣的口號。
中國還有一首團結就是力量的歌曲。
因為它說的是對的,描述了團結的功能。
團結可以形成巨大的力量,在一些場合,人們需要這種力量。
三、團結的特征
1 有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能夠簡潔地表達出來
2 團結群體有頭領,其他人都聽他的。
把團結運用到極致的法西斯主義信奉的就是“個人服從組織,組織服從領袖”。這個領袖就是頭領。
凡團結群體,必有頭領。
因為人有自主意識,若無頭領,行動各行其是,力量聚合無從談起。
更大的團結群體,還會有一個等級體系,有大大小小各級頭目。
這是因為,人能直接管理的人數有限,群體大了,必須實施分級管理。
在這樣的大群體中,最高的頭領甚至有可能被神化以保持群體行動的一致性(個人不贊成這種情況,認為這是非良性群體,屬個人觀點)。
3 團結會產生權力
頭領有統領群體的權力,因為要群體行動一致,自然產生權力。
這種獲取權力的途徑,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授權形式。
正常的團結群體,其頭領會有節制地行使權力,僅用于達到所宣稱的目標,而這些目標是良性目標。權力的是否被節制地使用,可以從目標是否有異化觀察到。
這個權力可以膨脹,依實際情況各有不同,可以到達絕對權力的高度。這種情況,通常是群體的目標非良性,或者由良性發生了異化。異化的情況是常有的,因為這個權力常常處于不受監督的狀態。
這個授權開始可能是自愿的,但非良性目標的群體到后來可以發展成脅迫的。
群體實力增加了,就有脅迫的實力。
4 團結往往由危機催生
比如發生了戰爭,整個國家都需要團結。
上世紀30年代,德國的團結群體納粹的誕生,就是由這個國家的經濟危機催生的。
5 團結有緊密度的差別
最緊密的,比如軍隊。
比它松散的,比如民間一些團體,如體育團隊等等。
四、應用團結的場合
團結主要用在克服危機,它是一種主要的危機應對方式。
常態下應用團結的群體,軍隊是最主要的。
軍隊就是專門因應危機的,所以必須是一個團結的群體。
它有嚴格的下級服從上級的紀律,以保持行動的一致、高效。
其它應用團結的場合,比如某種競賽團隊,常見的有體育競賽團隊。
這些都是良性的團結群體。
團結的正向作用就在良性團結群體中體現。
其最大的功效,就是聚集力量應對危機,最終戰勝危機。
非良性的團結群體也是有的,比如犯罪團伙,他們也是需要團結的,其群體也是團結群體。
甚至有團結群體,最終可以對國家構成威脅,甚至奪取國家政權。唯其良性與否的判定,已經進入政治范疇。
中國古代有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的說法。是一個比較粗糙的判別方法。現代有各種理論,但并不統一,會有很大的分歧。
五、團結的副作用
前面說過,團結主要用在克服各種危機。
它有副作用。
副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個體能力的限制。
它會抹殺個性,個體的發展受到阻礙,創造力受到傷害,從而不利于社會的長期目標。
人的創造性與張揚個性有密切關聯。這可以說明團結對人類創造性有損害。
小時候有篇課文,說的是一支筷子易折斷,十支筷子合在一起難折斷。就解釋了團結的好處和副作用。
十支筷子合在一起,就不再是筷子了。
總的來說,團結聚集的是力量,它是短期見效的。它損害的是人的個性,造成的損失是長期的。
但在危機情況下,短期的事件,可能決定長期的命運,所以必須遂行團結。
而在正常情況下,就需要人們從容地發揮各自的特長,促進社會各方面的進步。
所以,非危機情況下,一般不宜運用團結,而要代之以合作這個理念,它可以在不傷害個性的情況下協調社會成員的各種活動,促進社會的長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