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北宸一塊聽聽寫作課——我是如何開始下筆寫自己的第一篇文章的
我寫的第一篇文章,按照有案可查的標準,是去年初在豆瓣上寫的一篇影評,題目是《電影<老炮兒>講的是父愛,根本不是老炮兒史》。
是的,那部電影就是管虎導演、馮小剛主演的《老炮兒》,我覺得這部電影非常好看,拍的也非常有技巧,但網上別人的影評大多持批評態度,身邊的朋友也覺得這部電影不好,一時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于是多看了幾遍電影,寫了一篇影評發在豆瓣上。
現在想想,對于新手來說,強大的意愿是下筆寫的第一推動力。當時的我,就感覺所有的人都在對著一部優秀的電影胡說八道,用從別處學來的半生不熟的概念、術語,很不客觀的、很自我的批評他們看不懂的東西。我就是懷著這樣激動的情緒,寫下了第一篇文字。
第二點體會是,只有擁有大量的輸入,才可能有輸出。在看《老炮兒》這部電影之前,我已經把《金圣嘆批評水滸傳》這部書讀了三遍,真不愧羅振宇鼎力推薦,這部書讓我學會了故事該怎么讀,以及該怎么寫。我在分析《老炮兒》這部電影的時候用的就是從金圣嘆那里學來的套路。除了前期已有的知識儲備,還有就是翻來覆去的看這部電影,帶著各種問題看,實際上,這種時候一點也不煩,一部電影花幾千萬拍出來,一定有值得看的、值得學習的地方。也只有在認真看好多遍的情況下,才能更客觀的批評,如果本著學習的態度,才能有更多的收獲。這和李笑來老師講的“只字不差地閱讀”是一樣的道理。
從那之后,又斷斷續續的寫了幾部動畫片的技術分析文章,那是因為陪孩子看了無數遍的原因,對那幾部動畫片早已滾瓜爛熟了。而后,又嘗試自己的經歷加一些想想寫了一些短片小說。
但悲哀的是,所有這些都沒有堅持下來,每種只寫了兩三篇就斷了。回想起來,主要原因是沒有清楚的看到自己是個初學者,初學者需要強大的動力,才能一步步走下去,直到自己嘗到了甜頭,養成了習慣,甚至達到以此為生的地步,才能持續不斷的寫下更多的文字。
既然數度中斷,那這次就是真下決心了,這個決心,就是這次為數不多但對還沒想明白的人來說為數不少的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