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培訓課上,老師再次提到這個概念,并舉了形象生動的例子,非常有畫面感的場景。這次特別有感觸,摘抄資料詳解、學習和備用。
一、模仿
(一)模仿的概念
模仿是沒有外在壓力條件下,個體受他人影響仿照他人,使自己與之相同或相似的現象。
模仿是人們相互影響的一種重要方式。當個體感知到他人行為時,會有重復這一行為的愿望,模仿便隨之而來。其特點是:
1.模仿的社會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樣是模仿的條件,但模仿是自愿產生的,有時可能是無意識的。
2.相似性 模仿者的舉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樣。
(二)模仿的意義
1.模仿是學習的基礎 模仿是個體反映與再現他人行為最簡單的形式,是掌握人際互動經驗最簡單的機制,也是個體學習的基礎。
2.適應作用 個體適應社會生活,模仿在具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個體發展早期,這種地位尤顯突出。沒有模仿個體很難適應他所面臨的各種情景。
3.促進群體形成 模仿使群體成員在態度、情感和行為上的一致性有所提高,增進凝聚力。
(三)模仿的發展
模仿隨個體的發展而發展。其趨勢大致是:從無意模仿到有意模仿;從游戲模仿到生活實踐模仿;從對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對內部的實質內容的模仿。
(四)塔爾德的《模仿律》
法國社會學者塔爾德最早對模仿進行研究,1900年出版《模仿律》一書,認為模仿是“基本的社會現象”,其提出的模仿的定律是:
1.下降律 社會下層人士喜歡模仿上層人士。
2.幾何級數率 模仿一旦開始,便按幾何級數增加,漫延迅速。時尚、瑤言的傳播像滾雪球一樣。
3.先內后外律 個體對本土文化的喜愛,總是優于外域文化。
二、暗示
(一)暗示的概念
暗示是在非對抗的條件下,通過語言、表情及體語以及符號對他人的心理與行為發生影響,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見和觀點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動。暗示往往采用較含蓄、較間接的形式進行。
暗示有三個環節,即暗示者、暗示信息和被暗示者。
(二)暗示的分類
1.按信息來源可分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前者暗示信息來自他人,后者信息來自個體本人。
2.按暗示者的目的可分為有意暗示和無意暗示 前者有明確目的,后者無明確目的。
3.按暗示雙方的接觸關系可分為直接暗示與間接暗示 前者暗示者直接施加影響,后者則是間接施加影響。
4.按暗示效果可分為暗示及反暗示 前者達到了暗示者的預期效果,后者則達到反效果,即暗示刺激發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應。
(三)影響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的社會地位、權力、威望及人格魅力對暗示效果有明顯影響。
2.被暗示者如果獨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識水平低則暗示效果明顯;被暗示者年齡、性別與暗示效果有關,年齡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3.被暗示者所處情境是暗示效果的客觀因素。個體處于困難情境又缺乏社會支持,往往易受暗示。
三、社會感染
(一)社會感染的概念
社會感染是一種較大范圍內的信息與情緒的傳遞過程,即通過語言、表情、動作及其他方式引起眾人相同的情緒和行為,其特點是:
1.雙向性 感染者與被感染者可相互轉換,即你感染我,我感染你。
2.爆發性 在較大群體內產生循環感染,反復振蕩,反復循環,引發強烈的沖動性情緒爆發,導致非理性行為的產生。
3.接受的迅速性 在感染的氛圍中,感染者發出的信息及情緒刺激為被感染者迅速接受。
(二)感染的分類
1.個體間的感染 發生在個人之間或小群體成員間的感染。是社會感染中最常見的形式。
2.大眾傳媒的感染 指電視、電影、廣播、報刊、文藝作品及互聯網等大眾傳播媒介對個體情緒的影響。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精神生活與文化生活日趨豐富,大眾傳媒的感染日益突出,影響巨大、深遠。
3.大型開放群體的感染 發生在同一物理空間但其成員又不可能人人都能接觸到的大型群體內的感染。其重要特征是循環反應,個體的情緒可引發他人產生相同情緒,而他人情緒又反過來加劇原有情緒。這種感染中情緒反復激蕩,易于爆發,導致非理性行為的發生。例如,球迷鬧事,邪教的狂熱以及戰爭與災變情境中的驚慌失措都是此類社會感染造成的結果。
模仿、暗示和社會感染作為社會影響的三種形式屬于大眾社會心理現象。其性質取決于這些現象的效果及社會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