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遺體捐國家”“我老婆呢”。
當(dāng)47歲新冠肺炎重癥患者肖賢友,在臨終時拼盡最后一點力氣,歪歪扭扭地寫下這份只有11個字的遺書時,瞬間感動了無數(shù)人,也讓無數(shù)人淚奔。從這份簡單的遺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平凡人的偉大。
然而,作為當(dāng)?shù)毓倜降摹堕L江日報》,在利用大半個版面的篇幅來高調(diào)宣傳這一“正能量”爆棚的新聞時,標(biāo)題卻把本來十一個字的遺言“核減”成了七個字,并用了這樣一個標(biāo)題:《歪歪扭扭7字遺書讓人淚奔》。
也許在媒體眼里,只有“我的遺體捐國家”這種大愛,才是值得宣傳的正能量,需要大書特書樹立典型。而“我老婆呢?”,卻是一種摻雜了私心、不合時宜的小愛,削弱了大愛的感染力;或者說,這種小愛在大愛面前實在太不值得一提,作為官媒根本不屑于報道,既然如此,那就應(yīng)該直接屏蔽了。
其實,作為普通人,我們既感動于“我的遺體捐國家”這種無私的大愛,也淚奔于“我老婆呢?”這種對愛妻戀戀不舍的小愛。作為普通的市井小民,也許這種小愛才更能戳動我們的內(nèi)心。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妻如何不丈夫”。
實際上,有了后面一句,肖賢友先生的形象才更加豐滿,有血有肉,離我們普通人更近。
誠如作家方方在其日記中感嘆:更多的百姓為這后四字而淚奔。臨終前提出捐獻遺體很感人,可是臨終前剩下最后幾口氣,仍然惦記著老婆,同樣感人呀。報紙標(biāo)題為什么不能寫《歪歪扭扭十一字遺書讓人淚奔》,而要特意去掉后面四個字呢?會不會編輯認為愛國家才是大愛,愛老婆只能算小愛?報紙是不屑于這種小愛的?
實際上,很多網(wǎng)友在看到肖賢友先生生前和妻子最后的微信對話曝光后,紛紛表示“淚目”。
在對感人事跡和先進人物宣傳時,進行選擇、屏蔽、美顏,甚至無底線地歌頌奉獻,已成了我們一些官媒的通病。在這些華麗文字的背后,我們看不到普通人的影子,看不到有血有肉的真實,看到的只是一個個與我們相去甚遠的抽象概念。
于是,我們當(dāng)看到我們懷孕護士、流產(chǎn)醫(yī)生重回前線,女醫(yī)護集體自愿剃光頭上前線,貧困老人傾其所有為災(zāi)區(qū)捐款等等之類的虐心報道時,我們總會覺得千篇一律的文字中,缺少一種人情味,缺少一種真實。帶給讀者的不是催人淚下,而是一種現(xiàn)實的扭曲。
這些人物偉不偉大?說實話很偉大!但偉大得有點不夠真實,有點讓人不敢去學(xué),不敢去效仿,甚至?xí)男睦锇l(fā)出不應(yīng)去效仿的感慨。
新聞來源于生活,但不能脫離生活;榜樣來自于身邊,但不能脫離身邊。
最好的宣傳,應(yīng)該就是真實。
而一切脫離真實的宣傳,都只會催人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