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味飄香正當時
文/芒果君爺爺
我的家鄉(xiāng)荊州,長輩呼叫小輩,倘小兒置若罔聞,長輩會慍怒道:“唉!你的耳朵賣到燒臘館去啦?”如此戲謔幽默的言語,久而久之竟成地方俚語,且語句更加簡潔——“你的耳朵燒臘去了?”
燒臘館,彼時沙市中山路上一家著名鹵菜館,專事鹵味極具特色,而今早已淹沒于歷史的長河中。
時年,燒臘館玻璃櫥柜中,鹵制的牛腱、牛肚、百葉,貨囤如山,豬蹄、拱嘴以及順風(豬耳)賺頭(豬舌)色澤油亮,林林總總,不勝枚舉。走近燒臘館,濃郁芬香的鹵香撲鼻而來,那味道真的令人難忘。
鹵味,以帶有奇異香味的木本、籐本、草本植物生長的果實、根莖、種籽或者樹皮,葉片為原料,熬制汁液而烹制菜肴的味型。這是我對“鹵味”創(chuàng)立的名詞解釋。不知諸君是否認同。
鹵味集諸多香料之大成,高溫沸煮之下相互滲透、融合,由單一味型轉化為復合滋味,呈現(xiàn)在我們的餐桌上。
鹵制食品,中國南北皆有。年輕時,有一次差旅山東,途經(jīng)德州,當?shù)匕请u以“五香透骨,肉爛骨酥”著名于世。肉爛骨酥顯現(xiàn)出典型的北方風格,當然,扒雞依然是鹵菜。
十幾年前,漢口精武路餐館老板,鹵制鴨脖,鴨腳自已小酌,亦在門市售賣。這種極辣的鹵味,頗受饕客喜愛。我每逢至漢,總要購買,不待歸家,鴨腳在返程巴士上啖食,幾乎罄盡。
精武路上誕生的鹵味小吃,當今產(chǎn)業(yè)恢宏,已成武漢滋味。
人生旅歷,匆匆過客,誰能記得食住幾回?
有一年從石家莊至安徽蚌埠,火車抵站已是深夜,胡亂找一家旅店入住后,遂上街尋覓夜食。已是夜半時分,竟購得豬耳,豬嘴,與同伴在客棧手抓鹵味共享烈酒,酣暢入睡。
事隔多年,蚌埠鹵味仍然期待。
川東,現(xiàn)為重慶轄治。那時我蜀地商務頻繁,每逢乘船入川泊靠萬縣,江岸臺階陡峭,我等拾階而上。萬州碼頭,燈火璀璨,沿江街巷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空氣中?漫著濃濃的鹵香?!傍喫募笔俏抑走x。回到船上與三五好友席地坐于甲板,打開一瓶60度江津白干,大嚼鹵味,習習江風吹拂,耳聽滔滔江水拍擊船舷。遠眺黑夜中的航標忽明忽暗,愜意無比。
其實,在家鹵制菜肴并非難事。雖鹵料配制稍難,但超市已有紅鹵售賣,調(diào)色增味假手他人。配合袋裝鹵料使用,還需在攤販上包上三五元的香葉,白蔻之類的鹵料補充,以固其味。桂皮、生姜、干椒家中常有儲存,姜與辣椒量大投放,決無不妥,準備停當即可鹵汁熬制。
鹵味食材多以動物內(nèi)臟為主,除仔細清洗外,還需沸水汆燙,以徹底去除血末污穢,保證食材純凈。
食材置放鹵汁中,先大火燉開轉小火慢鹵。鹵畢,可保留鹵湯,以利再用。
民間常有酒館稱自家鹵湯流傳百年,我極為存疑,不知是怎么保存的?;蛟S,高手真的在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