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的一個好朋友找到我,告訴我他抑郁了。在聊天的過程中他告訴我:他從高中后一直自卑于自己的身高,而這一點又導致了他自信不足,開始害怕與他人接觸,不去嘗試一些事,可這些又反過來加重了自卑感,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閉環。這些也讓我想起了一些相似的事,比如一些女孩子會因為自己皮膚黑或者胖諸如此類的原因而自卑,還比如內向的人會因為自己不善于和他人交流而自卑等。
我們為什么會對自己的劣勢感到自卑?
怎么做才能打破這種閉環?
01
正確看待:劣勢不等于缺點
我們之所以會像我那位朋友一樣自卑于自己的劣勢,一方面其實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對于劣勢的認識是存在偏差的,我們經常錯誤的認為劣勢就是缺點。
可實際上呢?
劣勢與缺點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缺點指的是人的短處、欠缺之處;而劣勢的定義是在力量或態勢上處于比對方不利的地位。缺點只能改正,比如粗心、自私等這些不好的特質。但是,劣勢是可以彌補的,比如某人容貌不出眾,相比于貌美的人而言就是處于不利地位,但她可以通過化妝等方式彌補,以擺脫不利地位。簡單而言,劣勢是你有只是與別人相比沒那么好,可缺點是直接缺失,根本沒有。
而且,正因為劣勢與優勢是相對的,所以在不同的情形之下,劣勢與優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一上臺演講就緊張,一定會搞砸嗎?不盡然。我有一位大學同學,她一緊張就會聲音發顫,嚴重的時候甚至會說不出話來,大學期間很多課都要求做類似于演講的展示(make presentation),可由于此原因她這類項目得分都不太理想。但在一次對家鄉經濟發展的展示中,她那由于緊張而略帶顫抖和哽咽的聲音反倒表達出了一種對于家鄉的熱愛,對于經濟飛速發展所帶來的變化的激動之情,贏得了全場的喝彩。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要知道演講的目的是要將自己的觀點、感受傳遞給聽眾,讓他們產生共鳴才算成功。在大部分情況下,演講需要我們清晰的闡明觀點,緊張容易使得聲音發顫,這就會帶給聽眾不良的體驗,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劣勢。而在以傳達情感為主的演講中,需要用情感和聽眾產生共鳴,你干巴巴的講反倒不會有人覺得好,在表達感恩等主題的演講時,如果控制得好,由于緊張而表現出的哽咽等反倒更像真情流露,成為演講的點睛之筆。緊張這種平時看來是劣勢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反倒成了別人難以模仿的優勢。
只有正確認識劣勢與缺點,才能用正確的方法和態度去對待。很多劣勢是天生的,比如身高,比如容貌,如果我們用對待缺點的方法處理劣勢,想去更改卻發現不能的時候,只會打擊自己的信心,讓自己變得自卑。但如果明白那只是劣勢的時候,就可以想方法彌補了,對于身高可以穿高跟鞋,可以注意衣著的搭配從視覺上拉長身高,慢慢就會發現劣勢也沒自己想的那么糟糕。
02
劣勢有時不一定要彌補
可是,只是僅僅彌補劣勢就夠了嗎?
No.要不要做這件事是要分長短期來看的。
從短期來看,要不要彌補劣勢更適合用管理學上著名的“木桶效應”來決策,即一個木桶中可以存儲多少水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是需要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短期中遇到重大或緊急的事,你的劣勢就有可能會導致你得不到理想的結果甚至無法完成這件事。
正如我們大家都經歷過高考,知道高考是以總分為最終的評判標準。我當時高中的時候其他科目都不錯,只有物理奇差無比,總分110分我考過30分,面對我想去的學校我的分數是有差距的,此時要不要彌補劣勢(物理)?當然要。眾所周知最好的那門科目提升空間是有限的,但相對較差的科目提升空間就較大,這時就應當彌補劣勢,讓總分得到提高。再比如工作之后,你不擅長與客戶溝通,一般都是你的同事在做,可是某天由于你的同事恰好出差,領導也很忙,只能找到你讓你準備一下,一周后去向某位客戶匯報項目進度,此時你該怎么做?你必須用一周時間盡可能鍛煉演講和表達能力,至少做到不出錯。在這兩個例子中,前者重要,后者緊急,不彌補劣勢就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不過,彌補劣勢更像一種應急舉措,其作用大概也就只能止步于此了,它并不能打破自卑的惡性循環。其實對于劣勢的不正確認識使得我們對劣勢感到自卑更像是一種表層原因,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們對自己沒有清晰的認識并且在長期中采取了錯誤的策略——全面發展。
這個策略是不是很熟悉?我們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就是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一思想使得我們將注意力放在了劣勢上,越在意,投入越多卻發現幾乎沒有回報的時候,我們就容易產生自卑,對自我懷疑。仔細想想,我們大部分人都很平凡,怎么可能沒有劣勢呢?其實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劣勢感到抱歉,我們不可能都成為像達爾文一樣的全才。從長期來看,彌補劣勢并不是長久之計,我們應當接納自己,正確認識自己,去挖掘自己擅長的部分,也就是說正確的策略是:先接納自己的劣勢,再全面認識自己,揚長避短,成為有亮點的人,從根本上建立自己的自信,打破閉環。
03
怎么打破閉環
第一步,你一定要真正接納自己的劣勢,這一點很重要。只有面對了現實才能去真正解決問題,很坦白地講,你在意的劣勢、以為會丟臉的部分,其實并不會有幾個人在意,因為我們沒自己想象的那么“引人注目”。
第二步,關于一個問題,怎么去認識自己呢?
這個問題其實和“我是誰”、“我來自哪里”這種哲學問題一樣,泛泛去講的話我認為心理學的相關書籍(比如《九型人格》等)講的會比我透徹很多,我想從個人發展角度來說說。先給大家介紹一個模型——冰山模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于1973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素質冰山模型,后來美國學者萊爾.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博士(Lyle M·Spencer,Jr·& Signe M·Spencer)則從特征的角度對該理論進行了發展。 在冰山模型中,我們的素質被分為了兩塊:冰山上的部分——知識和技能是顯而易見且容易習得的;冰山下的部分——價值觀、自我定位、驅動力以及性格特質是很難觀測到且不易改變的。可正是這些冰山下的部分才是真正決定我們發展的關鍵,我們真正需要了解自己的就是這一部分。
第三步,那我們要如何尋找自己的優勢呢?
在尋找自身優勢前,我們需要知道什么是優勢。在《蓋洛普優勢識別器2.0》一書中給出了如下定義:優勢是通過近乎完美的表現,在特定方面持續地取得積極成果的能力。什么意思呢?舉個例子:你認為你的優勢在于寫作。實際上,你也確實在上學期間參加各類寫作比賽并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或者所寫文章有在報紙雜志等上面刊登過,而這些也讓你覺得很有成就感,那說明寫作確實是你的優勢;可如果實際上你投入精力后并沒有在寫作上有所成果,朋友們也覺得你的寫作水平一般,那說明你認為的優勢只是一種潛力,不是你真正的優勢。優勢應當是穩定的積極表現背后的能力,這種能力是被他人認可的。
優勢又由哪些部分組成呢?如下圖所示,即天賦、知識和技能。
在優勢的組成部分中,知識和技能都好理解,也就是冰山模型的上半部分。那天賦該如何理解呢?關于天賦,我們需要先打破以前的認知——只有天才才有天賦,古語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天賦。天賦的定義是自然而然反復出現,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維模式、感受或者是行為。我們可能有哪些天賦呢?請再次突破自己的思維定勢,天賦包涵的范圍很廣,比如敏感性、鈍感力、同理心和善良等。我們要做的是順從自己的本性,利用知識和技能將天賦發揮出來,持續投入精力,將其變為優勢。
04
具體的方法
前面講到的都是理論,那具體要怎么做呢?
冰山上的部分較為明顯,容易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冰山下的部分不易知曉,這部分要如何認知,找到自己的天賦呢?前些日子找相關資料時,找到了這方面專家劉佳老師對于尋找天賦提供的方法:
向內自我探索和向外尋求反饋。
向內自我探索可以用這個方法:前面說過了天賦也是一種思維模式,所以我們可以以七年為一個間隔,在自己做過的比較成功或者感覺結果很不錯的事情中尋找一到兩件事。選擇的標準是你喜歡做這件事時體驗到的感受,還有你為它所帶來的結果感到自豪,去找到其中反復出現的思維模式或者行為。
由于單純從內在自己看自己可能會存在偏差,所以我們還需要從外界來進行核實,此時向外尋求反饋就很重要了,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種,請熟悉自己的人指出,自己在他們眼中最優秀的地方是哪里,要可以舉得出具體的例子;第二種方法是去做專業的優勢測評,主要有蓋洛普優勢測評和VIA品格優勢測評(這兩個測評我沒有做過,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去嘗試一下)。
知道了自己的天賦之后,我們又該怎么去做呢?我認為應該將冰山上的部分——知識和技能里我們能夠看到的自己擅長的那個部分,與我們現在找到的自己的天賦——這一部分結合起來,去找到那個更適合自己發展的領域,將這些打磨成優勢。還是以我自己為例吧,我本身的天賦主要是擅長于思考,也很享受思考的過程,這是我冰山下的素質之一(因為還有價值觀等方面)。而我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話呢,更擅長于數理和統計方向,而且我的寫作能力也表現出比較好,所以我最后結合自己的擅長和天賦,選擇了數據分析,然后現在做這個也做得很開心。
最后總結一下吧,其實我們任何人都不需要為自己的劣勢而感到抱歉,甚至是自卑。我們在長期中需要做的,應該是去打造我們自己的優勢,從而從根本上去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而不是一味緊盯著自己的劣勢不放。而自身的優勢主要是將擅長的知識和技能,以及我們自身本來的天賦結合起來,不斷打磨讓優勢發光。
寫在最后的話
再補充幾句,天賦的話呢并不僅僅只有好的一面,天賦也會給我們帶來一些煩惱,比如我愛思考的天賦經常會使我陷入胡思亂想,而這也會讓我覺得非常痛苦。所以當你找到自己的天賦,發現這個天賦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總給你帶來麻煩時,你不要懷疑,它確實是你的天賦,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從正面引導這個天賦去發揮它的作用。
這篇文章被我反反復復大修改了3次,一方面,一篇文章寫兩個模型很難寫透徹,最后決定拆分為兩篇,下一篇正式開始介紹思維模型,第一個是個很實用的經濟學思維模型;另一方面,也希望給有同樣困擾的朋友一些可行的建議。
謝謝看文章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