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中的時候讀過《局外人》這本書,那時因為沒有導師的引導,也只是泛泛的閱讀。印象中就是坐在圖書館里的某個角落,一縷陽光照進,讀完卻感到后背一絲的涼意,和莫名的孤獨。若干年后,在舒俊琳老師《意識進化五十講》中再次看到加謬的這部偉大的作品,聽到老師精彩的解讀,透過舒老師的思想和聲音:“這是一種召喚,是一種喚醒,就是個體如何超越世界的限制,而最終完成了自己。”我也有了關于這本書最終的思考。《局外人》給我帶來的是在沉默中的一種思索:關于我們的成長和他人的關系。我不相信“命中注定”,這一次卻是與之前的相逢,像是試先就安排好了的。
現在有很多人在乎所謂是不是和別人一樣,而通過作品看到主人公莫爾索他不在乎,他可以面對生命當中很多重大的變動。他面對他母親的去世,面對自己的生死的一種泰然處之的態度。在我看來局外人不能理解,其實也挺好,因為沒有必要去融入一個特別認可的圈子,價值觀不一樣,“圈子不同,不必強容。”
主人公莫爾索在別人眼里是不一樣的,他對身邊的事好像不在乎。其實他內心是特別敏感的。他對身邊的窘況也是很有感觸的。我們在生活中做了一個像“莫爾索”這樣的局外人,孤獨的去感受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這一切,在監獄中所想所思的狀態,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很好的狀態。
孤獨就是一個自我格局的狀態,它會帶進我們另外一個更美好的狀況。傅雷曾在《傅雷家書》中說過“赤子孤獨,才會創造一個世界”他在翻譯《約翰·克利斯朵夫》時給出的答案,也更為波瀾壯闊,那就是“真正的英雄,不是沒有卑賤的情操,而是永不會被卑賤所征服;真正的光明不是沒有黑暗的時候,而是不會被黑暗所湮沒”。一個人的孤獨強大到它可以支撐整個世界,我的感受是那必定是一個高級的世界。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提到過“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這是在生發萬物,創造萬物的狀態中的過程。孤獨沒有什么不好的,我們的生命都是需要一種孤獨,被別人當作局外人也沒有什么不好的,只要真正的領略生命中特殊的地方或者是內心有屬于自己真正感受并真實存在的。那么也就不在乎局外局內了。關鍵是對自己的生命,有一個深入的、透徹的了解,而不是傾聽別人或別人眼中的那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