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說的一切都可能是錯的!
即使你贊同我的觀點,你的生活也不會因此有任何改變!
除非——你采取了相應的行動。
最近讀了張五常先生的《經濟解釋》,有點領悟,愿與君分享。
我讀書不求數量,一年不會超過50本兒。不像網上有些“達人”,動不動一年就看幾百本。除非為寫論文做的主題性閱讀,一般我看書都是老老實實一字不漏的從頭看到尾。
“聰明人”會覺得這樣看書很笨——這樣仔細的看,那數量怎么上得去?我的答案是,我本來就不追求數量,我追求的是質量。我就只看經過時間篩選的經典,那些一時流行的東西,我根本不浪費時間去追逐。
好書需細品,讀透一兩本經典,勝過浮光掠影地“掃描”一百本商業作品。數量是給別人看的,質量才是自己的。炫耀自己一年讀過多少本書,或許能夠忽悠一下焦慮的粉絲。但寫不出好文章,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讀到心里去的不多。
看到這里,或許有人會問,你不是要談談讀《經濟解釋》的領悟嗎,怎么扯到讀書去了?是不是跑題了?
沒有,絕對沒有。
張五常先生這本《經濟解釋》出版已久,我卻現在才看,正是踐行讓時間去幫我篩選的原則。本書沒有復雜的公式、艱深的理論,有的只是縝密的邏輯和細致的解釋。
書名中的解釋二字濃縮了本書的精華。作者著眼于日常能觀察到的經濟現象,用經濟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作者認為,如果理論不能解釋一個一個真實存在的現象,那樣的理論是空洞的。哪怕它看上去邏輯自洽,如果不能納入現實條件來驗證,也不過是學者鍛煉思維的一個玩具,沒有什么真正的用處。
張五常先生對當前經濟學界“唯數學論”頗有微詞,其批評言簡意賅,我深以為然。他說到,數學推理推不出來的東西一定是錯的,但是數學推理成立的東西卻不一定是對的。
原因是,數學是純形式推理,那些符號代表的東西卻要到現實世界去尋找。一旦現實并不是如假設的一般,再嚴密的數學推理也不過是個智力游戲。
這番論述,簡短有力,我認為值得每一個學者思考。作為語言學研究者,讀了《經濟解釋》后,我深深覺得,如果一個語言學理論不能解釋我們每天都能碰到的語言現象,那么這個理論沒有什么實用價值,對語言教學也不會有什么幫助。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有興趣的學習效果才是最好的。由是,我在語言教學中非常注重語言現象的解釋,那些看似完全任意的約定俗成的東西,我都力圖講出個道理來。
當然不是任意編造,而是參考大量資料,用研究結果來說話。因為這些現象本來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只不過懂得的人不教語言,教語言的人不懂得,所以竟成了一個無人觸碰的區域。想來,也是學習者的不幸。
舉個例子,我們都學過像turn off這樣的短語,如果它的賓語是代詞,就必須放在中間,寫作turn if off,而不能放在后面(*turn off it)。長久以來,我們都是把它當做一個規定來學習的。可是,語言哪有什么規定?誰有資格規定?這個現象背后其實是有道理的,這個道理和人類的認知有關。
那這個現象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
原來,我們說話都會傳遞信息。對英語來說,一個句子里,舊信息在前面,而新信息在后面。然而,一般情況下,代詞不會是新信息(代詞后指的情況很少),因為代詞總是指代一個已經出現過的東西。因此,代詞不能放到最后,只能放在turn off的中間。
如果是turn off的賓語是名詞,那么大概率它是一個新信息,那么為了強調它是新的,可以放在turn off的后面。當我們說turn off the light的時候,the light一般是第一次出現,屬于新信息,因此可以放到最后。
你看,這個看似沒有規律的語言現象,也是有合理的解釋的。如果我們這樣學英語,是不是會有趣得多?
所以,與其整日做那些神游天外的“宏觀思考”,不如踏踏實實的一個現象一個現象的試著去解釋,解釋的現象多了,或許就有了理論。胡適想必會同意這樣的做法,否則他不會呼吁:少談些主義,多研究些問題。
你說呢?
【作者簡介】
書先生和路夫人,80后大學教師一對。
書先生語言老司機,玩轉英語、德語、Python計算機編程;
路夫人旅游達人,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和大洋洲!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過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