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核心力量在于“通過分析讓人知道我對這個題目的立場和態度”。
比如說:規矩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遵守規矩,會獲得現實的、當下的、馬上的好處;比較聰明的人還知道:遵守規矩會有長遠的好處。這個規矩包括法律、道德、游戲約定……各種各樣的活動規則。很簡單的一件事,一個人不遵守游戲的規矩,大伙兒就認為你這家伙不值得一起玩兒,下次就不跟你玩了。或者,有權力處置不守規矩之人的人,他可以開除這個不規矩者,還可以禁止不規矩者繼續在這個游戲里玩下去——網站的禁言之類就是這樣。
——這,就是遵守規矩的好處。
但是,規矩也要看看背后支持規矩的力量是否足夠。比如,政府開除一個臨時工,就是因為政府發不出工資,或者撤銷這個崗位——出現了新的規矩。在這個崗位干活的臨時工,你要跟一個政府抗爭,是不可能的,只好乖乖地下崗回家。問題是,政府除了開除這一個臨時工之外,還有無數個臨時工被開除的話,這,就要看政府的“維穩辦”有沒有處理好突發事件的能力了。如果維穩辦干活不力,警察里的臨時工也開除得太多,軍隊還得忙于對付來自境外的臨時搶劫分子,那就麻煩了。
分析到這里,稍微讀過高中的同志,都知道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這樣的麻煩。那,就是崇禎老板開除了李自成同志的案例——李臨工在家里造反,境外的努爾哈赤在時刻準備著進來搶奪公司控制權。
——這,就是說:你要訂立規矩,就得有維護你的規矩的本事。如果本事不足,力量不夠,那么,你定下來的規矩會要了你的小命。
這里,圍繞著“規矩”這個題目,咱們分析了兩點:1、為什么要遵守規矩。2、訂立規矩需要什么。
第一點,我們分析了:1、規矩的細分(你喜歡寫什么角度,或者你懂那個角度,你就去寫);2、守規矩的好處(一個學生,至少能舉出很多守紀的例子來);3、不守規矩的害處。
第二點,我們分析了:1、規矩是人定的;2、規矩有長期的,也有短期的,還有臨時的;3、拿什么來保證順利地執行規矩;4、假如規矩執行不了,會出現什么后果(這個,其實不用想例子的,學校里、班級里,例子唾手可得)。
結論:誰要是教學生“先想好例子再寫作文”,肯定是個不懂寫議論文的老師。
現在,搞個小一點的范圍,說學校里,一個班級“執行規矩”。
我在班主任論壇看到一個班主任因為班級沒有規矩而焦頭爛額。他不依靠學校,不依靠學生(也靠不上),自己有沒有強制力,班級亂了,班主任慌了。
那么,執行規矩靠什么呢?
仔細分析一下,估計大伙兒都認同三個方面:
1、靠學校。以學校為靠山,你不聽話,小子,我將你捅給德育處,你去受受罪。
2、靠學生。讓所有的學生都知道,他們將要訂立的規矩對大家有好處,能保證XXXXXXXXXX等等的班級好處,有利于大家成長有利于家長開心有利于老師工作。然后,大伙兒商量,一二三四五甲乙丙丁戊,定下來;有個能服眾的班委會,有人執行。違者眾人指責之,恐怕能讓違規者千夫所指無疾而死。
3、靠老師。這里還有兩個可能,第一個,是老師的人格魅力足夠大,大伙兒爭先恐后非要進這個老師帶的班級不可,那么,這位老師打個咳嗽都是規矩,因為學生已經早就從心里認定了這個老師牛,跟著他就會變成小牛。第二個,這個老師狠。心狠手辣,現在不打人了,但批起人來找不到任何一個“屈辱人”的字眼,偏偏每個字都讓被批者遍體鱗傷無地自容恨不得挖個洞鉆進去還堅決不出來。第三個,這個老師勤快,管得緊,管得細,管得周全。
如果這三個因素都沒有,好了,完蛋了,有規矩等于沒規矩,等想到有規矩要執行的時候,兒子大過爺,老師的話已經跟放那一種氣差不多了。
——這,就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