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2018第四期《教師博覽》(原創版),遇肖川老師的一篇文章《旅行的意義》,非常喜歡其中的一段話:我以為人生的目標,唯有讓自己變得更卓越才是有價值的。盡管讓自己變得卓越有多種途徑,但概括地說,不過就是讀書,行路,閱人,歷事。當然,研究最為高級,也最艱深。
我從不敢給自己冠以“卓越”的目標,但達到它的途徑我卻贊同,并愿意繼續付諸行動或進行新的嘗試。
書始終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善交際,拙于表達,與人相處,木訥緊張。而一書在手,便會身心放松,沉浸其間。如果沒有書的陪伴,我的前半生難以想象會是怎樣的孤獨乏味。從童年的黑白小畫冊,到如今隨心所欲地讀喜歡的書,是它們為我打開了一扇扇窗,狹小的時空于是注入了陽光、色彩、生活的紛繁與百味,還有對美好的憧憬和追尋。《菜根譚》云:“有木石心,具云水趣”,我想在文字的潤澤中,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活一生,一定要多看,多感受。常常在讀書中,我豪情滿懷,又一次次在現實中受到拘囿。肖川筆下的“行路”即旅行了,而旅行實則是一件奢華的事:需要充足的時間和殷實的錢包。
二十五歲,第一次登泰山,也是我第一次最遠的出行;三十歲,第一次擁抱大海,感受海的波瀾壯闊;三十五歲,第一次坐輪船,目睹滔滔江水滾滾東逝,初識“是非成敗轉頭空”滋味;四十歲,第一次坐火車去東北,正值囊中窘迫,兩天兩夜的硬座之旅,體驗了普通民眾的辛酸,也由此痛下決心——長途旅行,告別硬座。東北土地的遼闊,卻從此刻我胸間。
孩子考上大學,終于有時間陪年逾古稀的父母旅行,游北京、南京、杭州……一同賞大都市的繁華與名勝,圓父母遠行的夢。看笑容寫在他們蒼老的臉龐,心中流淌的是一種更為完整的幸福體驗。
四十七歲,第一次坐飛機,飛往呼倫貝爾大草原。在云海飛行,在草原徜徉,俯瞰藍天的高遠,領略大草原的遼闊,體驗不一樣的異域文化。行路,即旅行,打開大自然這本大書,行走間,欣賞間,塵埃滌凈,神清氣爽。旅行,是把美景寫在眼里,把外面的世界放在心中。
閱人,閱坦蕩之人,閱良善之人,閱有趣之人,閱有思想有眼界之人。閱清風朗月之人,自身也會變得神氣清明。閱投緣之人,不刻意,不糾纏,淡淡地交往,深深地懂得,保持最舒服的距離,最純凈的境界。
所有的經歷,順境也好,逆境也罷,都是成長的基石,缺少哪一段,都不會成長為當下的自己。一段路,盡力攀爬過,就沒有遺憾;一段情,認真付出過,就不必后悔。命運,有時是一種很玄的東西,不是誰都能掌控。最重要的,是把握當下,盡力而為,做好每一件份內之事,比如生活工作中的具體瑣屑之事,而那些,恰恰包含了生活最本質的東西。
肖川說,研究,最為高級,也最艱深。作為一名平平凡凡的普通老師,談不上“研究”。而教學,值得用心去做的領域的確有很多,比如學生習慣、健康人格、生命化教育,語文教學的閱讀、表達、寫作……淺淺地應付,輕松但無味。用心去做,實踐,記錄,反思,挑戰中倒多幾分有趣。有一間教室,有一群孩子,對我來說已足夠,不關名利,無問西東。
行文至此,再溫洪應明《菜根譚》所云:有木石心,具云水趣。希望往后余生我有這樣的心,這樣的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