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社群里看到很多小伙伴拋出的關于閱讀的問題題:讀了不少書,但是一合上書就大腦一片空白,不知道書里講了什么?覺得沒什么收獲,不知道讀書到底有沒有意義?讀書速度很慢,總是忍不住一字一句的讀,一周也讀不完一本書……
其實,這些問題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好解決的。想要真正通過閱讀有所收獲,必須得改變自己的“窮人思維”,而且要相信自己的大腦,并且要學會一些閱讀小技巧。
1、想提升閱讀速度,從改變“窮人思維”開始
很多小伙伴讀書很慢,總是習慣一字一句的讀,有時候讀完這一句還會回過頭去看前面幾句講了什么,生怕漏掉了什么信息。這就是所謂的“窮人思維”,什么都想要抓住,“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其實,很多書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只有20%,只是為了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以及能夠出版,作者擴充了許多輔助性的信息進去。
那作為讀者,我們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抓出這20%最有價值的內容,為自己所用。而不是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那些不重要的人名、案例、實驗等內容上。
所以如果想真正提高自己的閱讀速度,就應該放棄“窮人思維”,等你讀的書多了之后,你就會發現,很多書其實寫的很水,完全沒必要浪費自己太多的時間去進行閱讀。
另外想提升閱讀速度,就必須放棄在心里默讀的習慣。往往我們讀的慢,都是被心里那個默念的聲音給拖慢的。
其實我們的眼睛是很發達的,就像我們看一幅畫一樣,能夠迅速抓出其中的重點。沒事,看文字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一次看一句話或者一行字,我們的大腦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閱讀也可以像看一幅畫一樣,直接把接收到的信息傳送到大腦進行解讀。
但往往我們習慣了默讀,閱讀就變成了從眼睛、到耳朵、再到大腦的過程,信息解讀的速度自然會變慢。
想要去掉默讀,可以嘗試用“指讀”的方式來輔助閱讀。就是用你的手指迅速的在文字上劃過,眼睛跟隨手指快速移動。當然你也可以用筆或者其他東西來代替手指。
一旦我們習慣了這種方法,閱讀速度就會變的快起來。不要擔心會遺漏什么重要的信息,你要相信,我們花三個小時把書讀兩遍,遠遠比花三個小時還沒把書讀完一遍來的效果好。
2、不帶問題的閱讀就是耍流氓
很多人讀書,都是拿到一本書,拆封,然后翻開第一頁,從頭讀到尾。
讀完了之后,感覺自己也忘得差不多了。
其實,作為成年人,我們至少應該了解一下閱讀的正確順序。
首先,拿到一本書,我們可以簡單看一下封皮、腰封和出版信息頁。
看看出版社寫了什么樣的推薦語,有沒有太浮夸。看看書背面的推薦人都是如何評價這本書的。如果是暢銷書,還要看下這些推薦人你是否聽過他們的名字?如果沒有的話,那這本書多半不怎么樣。另外還要再看看出版信息頁的版次,一般再版多次的書,多半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
我們的時間本就很有限,應該把時間和精力留給那些值得閱讀的書籍。
其次,我們可以重點看序言和目錄,如果有后記的話,也可以看一看。
通過閱讀序言和目錄,我們大致就能夠了解整本書的組織構架,以及作者在書中解決了什么問題?
這時候我們就應該結合自己的自身情況和書籍的情況,列出自己感興趣并且想從書中獲得答案的問題。
一旦我們帶著問題去閱讀,大腦就會自動尋找相關的答案,因為大腦喜歡確定性。
最后,你還可以先去查一下作者的相關信息,在豆瓣上看一看相關的書評,然后再開始閱讀。
當然這一步看個人的喜好,因為有時候我們看了他人的解讀之后,容易對書失去自己的判斷。
當然我們最好把自己提出的問題,清楚的寫在紙上,當我們把書讀完了之后,要把我們從中找到的答案寫上去。
而不要停留在只提了問題,沒有搜集答案的階段。一旦我們有了答案,就可以用這些答案來指導我們的行動。
3、沒有輸出的閱讀就如同便秘
很多人讀了書之后,也不做筆記,也不會一些書評和讀后感之類的,就只是讀過了而已。
這樣的讀書就像一個人光吃飯,不排便一樣,是消化不良(把讀書這么高雅的事情比喻的這么粗俗,我也是醉了)。
其實輸入和輸出,就像我們的身體要新陳代謝、能量要循環一樣。如果我們吃了太多的食物而沒有進行消化和排出,身體里就會堆積很多的毒素,我們整個的新陳代謝系統就會出問題。
如果我們讀了很多書,卻沒有把書中的內容消化吸收掉,并且沒有輸出有價值的內容,不僅會引發內在的混亂和自我懷疑,久而久之,還會喪失掉對閱讀的興趣。
所以除了要帶著問題去閱讀以外,我們還應該有輸出。通常讀完一本書之后,我們可以嘗試用以下的方法來進行輸出:
做筆記。不是單純的摘抄金句,而是把那些對你有觸動的句子寫下來,并且在下邊附上你自己的想法和感悟。當然,你也可以把書中好的案例和金句收集起來,作為以后寫文章的素材。
寫讀后感。讀完一本書,我們還可以把自己的感悟寫下來。可以寫自己讀完書之后采取了什么樣的行動,有了什么樣的改變,或者也可以寫自己打算怎么做。
寫書評。書評的要求相對來說會高一點,需要簡單介紹作者和書籍的內容,并且對書籍進行相應的評價,比如這本書哪里講的比較好,哪里還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寫完之后,你也可以把它發表到豆瓣上,給其他想讀這本書的小伙伴提供參考價值。
寫拆書稿或聽書稿。如果你想吃透一本書,那寫拆書稿或者聽書稿就是非常好的方法。
拆書稿,就是讀完一本書之后,把它用自己的語言,拆寫成7~10篇左右的文章。也就是說你至少需要從書中提煉7~10個主要觀點,把每個觀點按照新媒體文的標準寫成一篇文章。具體可以參考十點讀書會的“成長圖書館”。
聽書稿,就是從一本書中抓出最核心、最打動你、最能給讀者帶來價值的3-4個觀點,用自己的需要寫出一篇7000字左右的文章。這個的難度會更高一些,不僅需要闡述清楚觀點,還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增量。像得到、樊登都在做這類產品,可以去聽聽看。
寫書單。當你進行了主題閱讀或者一個領域的書籍讀的多了之后,就可以輸出一篇有價值的書單。可以羅列5~10本書,每本書寫上三五百字的推薦語,就是一份不錯的主題書單了。
4、減輕心理壓力,讓讀書變得輕松有趣
很多時候,我們想讀一些經典作品,但往往被其磚塊一樣的厚度所嚇到,只能把這些書高高的供在家里。
其實,我們可以嘗試換一種思路,那就是把書按照章節進行拆分,如果某一張還是太厚,可以再進行拆分。
這里有兩種方式,都是我在參加洋蔥閱讀課時小六老師講到的方法,不但能夠突破我們內心的障礙,還非常的有趣。
一個就是使用小圓貼,把每一章貼出來,這樣,當我們面對被拆分成若干部分的書時,不會有太大的壓力。而且貼小圓貼的過程,也很減壓和有趣。
還有一個就是撕書。把一本書直接撕成幾個小部分,既減輕了閱讀壓力,還方便攜帶。有時候你可能會心疼,但是想想,如果能通過這種方法讀完一本書,那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5、利用打卡表,輕松養成閱讀習慣
不管每天讀幾頁書,只要每天都能拿起書翻一翻,我就覺得這是養成了閱讀習慣。
但是很多人在閱讀這件事情上,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往往因為某一天的耽擱沒有讀書,后面幾天都不會再讀,直到突然想起來,才又趕緊拿起書來讀。
其實我們可以給自己畫一張打卡表,戀上自己這一個月準備要讀的書籍,每天只要讀了一點點,就可以在表上打卡。
這不僅可以增加我們的自信心,也可以追蹤自己的閱讀目標。等到月底時,看著被打滿√的表格,那種成就感真的可以持續很久。
其實閱讀從來都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如果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真的會讓閱讀效率事倍功半。
所以,如果你讀了很多書,還是沒有什么進步的話,你應該改變自己的閱讀方法了,學著用正確的方法來進行閱讀,看看你會有什么不一樣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