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10歲熊孩子花上萬元買游戲裝備,挨打后拎著行李離家出走;
12月2日,江蘇淮安以居民家中五歲孩子在屋內玩火,萬元現金被燒成焦炭;
12月3日,重慶南岸區一名七歲男孩為證明自己比同伴勇敢,用打火機燒壞小區鄰居雨棚;
……
熊娃當道,每天我們只要打開搜索引擎搜索“熊孩子”,就會跳出一籮筐熊孩子干的“熊事”。
1、
有人說熊孩子已經成為比廣場舞大媽更具殺傷力的麻煩制造者。生活中我們幾乎隨時隨地可以遭遇到熊孩子制造的“麻煩”,甚至有很多已經無法用麻煩形容,而應該是“恐懼”!
是的,恐懼!深入骨髓的恐懼!現實中有很多由熊孩子上演的“驚恐懸疑片”,有的驚恐指數甚至比影視劇還要荒誕幾分。
江陰市一名22歲的女孩,她在經過一幢24層高樓時,被頂樓扔下的磚塊擊中頭部,當場死亡。
貴州10歲的熊孩子在家看動畫片嫌樓外施工員的電鉆聲太吵,悄悄把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繩割斷。
湖南5歲的熊孩子把2歲的女嬰關在電梯里面,最終導致女嬰墜樓身亡。
四川13歲的熊孩子為了搶老師的蘋果手機玩,將一瓶汽油潑向回家途中的女教師并掏出打火機焚燒,導致她重度燒傷,大部分手指被截掉.......
這些都是在現實中真實上演的“少兒恐怖片”。
每次有熊孩子出現在人們唏噓的同時,幾乎都會有家長出來辯護“他還只是個孩子”、“為什么大人還要跟小孩子計較”。于是,網絡上公眾對“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長”的討伐聲,絲毫不亞于熊孩子,很多人說——
“沒有教不會的熊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熊家長”
“每個熊孩子背后,必定有一個熊家長”
“不好好管教熊孩子,這個世界會替你狠狠的教育他”……
公眾似乎已經達成了一種共識:譴責家長不管教好自己的孩子,每個熊孩子背后都必定有一個“熊家長”,所以只要一有“熊孩子”出沒,網友評論論皆是一邊倒地譴責家長不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養不教,夫子過”,七百多年前我國的傳統啟蒙教材《三字經》就有訓誡之言。熊孩子的養成原生家庭有無法推卸的責任。家庭教育是所有的教育的原點,孩子禮貌教養、是非對錯、價值認知,一半源于家庭環境潛移默化的侵染。熊孩子犯錯,父母倘若一再“護犢子”,孩子們會在這種過程中產生一種父母會對我負責、我可以不完全按規矩辦事的錯覺。
熊孩子教育問題,家庭教育需要承擔首責。但是每次熊孩子出沒,公眾輿論總是一邊倒地譴責家長和孩子,將熊孩子教育問題的鍋全部甩給家長是否有失公允?
2、
從孩子呱呱落地,社會風氣給孩子傳遞的就是這樣的觀點,不用太遵循這個世界的規則,守規則會吃虧、不守規則會吃虧。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迪士尼門口排隊檢票孩子滿心期待的的跟在隊伍后,幾個成年人一路插隊借捷足先登,在實踐規則的公眾場合成年人為孩子親身示范著“不守規”的好處,讓孩子錯覺原來還可以這樣。
成年世界里這種“暗示”孩子無需守規的實踐還有很多,你和閨蜜在電梯里興奮地談論這某個小鮮肉和小花的八卦,孩子們在電梯里討論著今天的足球比賽,你卻要因為你的聲音比較小、人數比較少,而嫌棄孩子們分貝高、人數多?
身處物欲化的時代,人們總是過多的關注自我利益和自我發展,而忽略個人對整個社會教養的潛化作用,很多時候成人世界都不會因為不按規矩辦事、違反社會規范,甚至是傷害他人而產生罪惡感,更何況是孩子?
因此,一個孩子變熊的背后有家庭教育缺位的因素存在,但是倘若將熊孩子的鍋全部甩給原生家庭和家長是有失公允的。熊孩子教問題背后的根本是,社會性教育的集體缺位,是傳統德育在物質社會的斷層。
我們來看幾個真實事例:
云南曲靖陸良縣板橋鎮擺羊村委會的母親張麗仙因為忙于農活,沒有察覺10歲女兒玩手機游戲已經上癮,短短一個月時間內,花去了家里的8萬多元血汗錢購買游戲裝備。
漯河市10歲男孩玩游戲花費目前1.7萬元,母親和游戲方聯系退款維權,游戲方客服表示不能退錢。
深圳11歲少年小輝玩王者榮耀上癮,3個月花光全家多年攢下的3萬元積;
熊孩子玩游戲輸掉70萬錢;
男孩游戲充5.8萬,熊孩子玩王者榮耀一個月花掉家里一半的積蓄……
諸如此類的事件不勝枚舉。
熊孩子“熊事”愈演愈重的背后和社會環境密不可分,信息化時代孩子有更多接受信息資訊的途徑,父母和老師不再是他們接受道德觀和價值觀培育的唯一途徑,物欲橫流的時代、未經過濾的大眾文化以赤裸甚至血腥的方式呈現在孩子面前,對孩子的道德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從眾和群體依附中演變成愈演愈熊,并且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并無法認知自己行為背后的“熊”究竟有何不妥。
在熊孩子出沒時,公眾輿論通常會達成一種,熊孩子是被慣出來的,或者熊孩子是因為缺乏原生家庭的關愛而造成的,但是當我們在面對熊孩子時,回饋他們的恰恰都是冷漠或者默然,這豈不也正是一種“寵慣”和冷漠。
熊孩子出沒,與其當一個事不關己的看客,或者一個矛頭尖銳的道德衛士,不妨反思自己對這個世界基本準則、禮儀公德的踐行,用行動告訴他們教養的正確打開方式。
倘若成人的世界里只有抨擊和譴責,抨擊熊孩子的行為,譴責熊孩子家長的種種行為,而缺乏對自身的反思那么“熊”的又豈止是孩子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