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南鄉子?看報的民工】
鷺鳥絕飛,
晴空爐焰起塵灰。
滾滾濃茵笛哽咽,
揚烈,何處清風爭搶閱?
又經過那條熟悉的路,那條江,本應該看到一幫等活干的民工。非常奇怪,這次只見到一位民工,一位埋首于報紙的民工。周圍都沒有其他同伴了,或許他們都已經接到活了。
捫心自問,若自己是那位落單的民工,肯定焦躁不安,開始胡思亂想,是自己哪項技能不如他人?是自己上次說錯什么話了嗎?是自己聽錯地點或時間了嗎?為何只剩下自己一個人?以后還能接到活嗎?
《不焦慮的生活》(The Anti-Anxiety workbook)一書便將焦慮定義為“當你遇到潛在威脅、危險或消極事件,特別是那些你很難控制的事情時,焦慮就產生。當你感到焦慮時,身體會被喚醒。你可能會經歷肌肉緊張、心跳加速,以及其他生理變化”……
而“注意力集中在潛在危險源的現象被稱為過度警覺。過度警覺讓你很難專注于自己的工作或其他正常活動,比如閱讀或談話。”
很明顯,這位“何處清風爭搶閱”,連風吹起報紙都不在意而潛心于文字中的民工一點都沒有焦慮感。他完全沉入到文字中,全然不顧周遭是否“鷺鳥絕飛,晴空爐焰起塵灰”;也看不到那涼風吹過樹梢而使得地上的綠影滾來滾去的趣味;更聽不到暴曬于路中,只能空羨慕“滾滾濃茵”的汽車鳴笛而發出的“哽咽”聲音;估計他只能聞到“揚烈”,即散發濃烈的印刷香氣的報紙香。
是啊,人為陷入災難化思維有什么用呢?只會平添煩惱,重則危害身心健康,為何不坦然接受并勇敢面對呢?或許這位民工愛好文學,愛好文字,只是因為造化弄人而開始了一頂草帽,一把鐵鍬的生活,卻一點都 不妨礙自己對夢想和愛好的追求……
圖片發自簡書App
備注:
1、此小令為南鄉子單調,? 押中華新韻。
2、照片攝自深圳福田區益田。
3、以上的解讀是在寫詩時的所思所想,事后再回味可能又有新的啟示,而且每個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從多個出發點進行解讀,或許這正是仿古詩詞的魅力所在。
4、以詩詞言志,以詩詞寫史,記錄生活的痕跡,見證蛻變的年代。
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