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與華方法,是上海華與華營銷咨詢公司總結的一整套關于企業戰略、產品開發、品牌創意、包裝設計、廣告傳播的方法論體系。
華與華方法首先以“超級符號”聞名,華與華是超級符號思想的發源地。2013年,華與華兄弟出版《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并于2016年再版。書中提出,超級符號,就是所有人都熟悉的,喜愛的,并且聽從它的行動指令的符號,它能夠在一夜之間,讓一個新品牌,成為億萬消費者的老朋友,建立品牌偏好,發動大規模購買。
超級符號是人類文化原型,帶有文化原力,將品牌嫁接超級符號,就把符號儲存千年的原力,注入了品牌。比如,“我愛北京天安門正南50公里,固安產業新城”,就將天安門的原力,注入了固安;I LOVE 莜,就將I LOVE NY 的時尚、愛、和世界都市的原力,注入了西貝莜面村;廚邦醬油使用綠色餐桌布格子做包裝設計,就將綠色餐桌布格子的食欲原力,注入了廚邦。
超級符號是文化原力,是人類學、神話學意義上的洪荒之力,所以它對品牌的加持和推動,足以啟動族群的集體潛意識,打動人心最底層的潛意識,能夠推動世界。
超級符號有三個特征:
1、明確的指稱
2、巨大的信息量
3、強烈的行動指令
超級符號是指示符號,如果指稱不能明確,則推動力不能聚焦。
天安門正南50公里,是對固安的明確指稱,I
LOVE 莜,也指向西貝莜面村。符號首先具有指稱性,超級符號則帶來最強的指稱。
超級符號是文化符號,帶有人類集體潛意識的整體性經驗,在“我愛北京天安門正南50公里”這個符號編碼里,攜帶著天安門,還有兒歌三百首之《我愛北京天安門》等巨大的信息量,攜帶有受眾對祖國的愛與熱情,還有童年生活的美好經驗,它帶來向往,而向往帶來行動。
所以,超級符號又是強烈的行動指令。
明確的指稱,巨大的信息量,強烈的行動指令,這三個特征,是我們選擇、編輯符號的標準。
是編輯,不是創造。傳播本身是符號的編碼,越是善于使用人類文化的預制件進行編織,就越能編織進文化的原力,編織進人類的洪荒之力。
這種符號的編織,從全人類的歷史經驗中尋找材料,但并不是從歷史文化出發,而是以終為始,從貨架出發,華與華稱之為“貨架思維”。
超級符號原理之十六字咒:
貨架思維
購買理由
文化母體
超級符號
一切始于貨架,終于貨架,是購買理由帶來貨架前的行動反射,在文化母體中,尋找購買理由的符號原型。
符號不僅是“五感品牌”,不僅是視覺的、聽覺的、嗅覺的、觸覺的、味覺的,也是語詞的。人類文明,就是符號文明,語言文明。
語言是人類的第一技術。而口語、語音,在語言技術中居于首要地位,進入互聯網時代,可以說,語音技術和技術的語音化,正成為技術的最前沿。
華與華的兩大核心技術,就是符號的技術和詞語的技術。
互聯網是一種人類學的返祖現象,是重返部落時代,重返口語文明。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說:“這個將要殺死那個,書籍將殺死建筑。”他是講谷登堡革命之后,印刷語言取代了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語言。而互聯網是新的媒介革命,口語文明將全面壓倒書面語的印刷文明。
華與華方法認為,傳播本身就是一種口語現象,是聽覺行為。所以,又以對口語和聽覺的運用,建立了華與華的一整套創意方法論。
所有的事都是一件事。
華與華=戰略咨詢公司+產品開發公司+廣告公司。
從企業戰略,到產品開發,到品牌創意、包裝設計、營銷傳播、廣告創意,都是經營者腦子里思考的同一件事情,他們本身是一體的。但是,在企業經營時間長了,官僚化了,就逐漸的分割到不同的職能部門去完成,導致每一件工作都是殘廢。
華與華把這些事情重新整合在一起,在一個系統,一個團隊里,一次成型,一次作對,這形成了華與華的戰略方法體系,讓工作回歸它本身,也幫助企業大破他們的部門墻。
如果說華與華的超級符號方法是運用人類的集體潛意識,華與華“所有的事都是一件事”的企業戰略方法,則是對企業經營的一種整體意識,并提升為社會的宏大敘事,是企業、品牌之于社會的社會整體意識。一體萬物,一理萬殊。
從企業戰略、品牌戰略到傳播戰略,華與華方法基于九大原理來工作。包括:企業三大原理、品牌三大原理、傳播三大原理。
企業三大原理:
1、科斯,交易成本原理
2、德魯克,社會職能原理
3、熊彼特,創新利潤原理
品牌三大原理:
1、社會監督原理
2、品牌成本原理
3、品牌資產原理
傳播三大原理:
1、刺激反射原理
2、播傳原理
3、信號能量原理。
在《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一書里,我們從符號出發,講解了華與華的超級符號方法。在這本《華與華方法》里,我們從九大原理出發,試圖為華與華方法奠基,立起四梁八柱,外墻,門窗,屋頂,分設一個個房間,建立完整的體系。
這本書沒有一個字是新的,就像超級符號方法一樣,它是編輯,不是創造。這本書里所有的思想,都是人類文化母體里的原型、原理、原力。不過,它們被如此組合在一起,確實是第一次,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就是熊彼特所說的創新了,它是一個“新的組合”。
這本書沒有對企業,對品牌,對營銷,對傳播拓展任何新的認知,恰恰相反,它試圖對這些認知進行縮小和限制,把認知和掌控限制在最小的,最確定的范圍內,把所有我們不能百分百確定的,特別是那些過分自信的,過分簡化的,一廂情愿的,都全部排除。從這個角度來說,它的工作似乎是消極的。但是,這種消極,正是我們追求的最大價值,就是堵塞一切錯誤的源泉,只留下最底層的原理。
王陽明說:“我等用功,不求日增,但求日漸。”減到最后,剝去層層的精神迷霧,我們就得到良知良能,無所不能。
是為序。
華杉
2018年5月21日
于上海環球港華與華辦公室